中新网10月25日电 “官员培训”是中国官员从传统执政理念方式向现代化蜕变的一条捷径,也是推动政府从管制型向服务型蜕变的有力方式,但官场暗存的“潜规则”却使得官员培训的成果可能打折扣。《华商报》今天刊文指出,缺乏保障培训学员始终能学以致用的刚性手段,缺乏对受培训官员如何成功摆脱“潜规则”的研究,始终是“官员培训”不得不面对的隐患。
文章列举了近年来的官员培训热潮:由广东省委组织部牵头,中大和牛津大学两所名校联手打造“中大-牛津班”,学员毕业后升迁率占到40%-50%,使得这个省内高级公务员培训班越来越引人注目。(10月24日《南方都市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三方共同举办的“哈佛班”,培训了大量副厅级以上的高官。(2005年8月4日《南方人物周刊》)从2001年起,新加坡“中国市长班”已培养了370名中国高级官员。(2005年6月22日《新京报》)……
文章指出,从详细的报道中可以看出,以上这些“官员培训”显然不同于那些走马观花、变相旅游的培训,其中的大多官员从思维的前瞻性和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看,堪称中国政界的精英人物。
当这些政界精英从天南海北汇集一处,进行公共管理思维等方面的质变培训后,又必然各奔东西,回到各自岗位。这样,一些矛盾就摆在他们面前:他们的思维是前瞻性、现代的,大部分同事和部属的思维可能是传统的、保守的;他们的很多做法是按照“显制度”来执行的,但“潜规则”可能依然根深蒂固……这就面临着一种尴尬,要么“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要么走向“晏子转型”。(《晏子春秋》里有关于齐国贤臣晏子被迫欺上瞒下的故事,说晏子受齐景公派遣去治理东阿,起初清正廉洁、除暴安良,结果得罪了很多权贵和瘪三,当然也破坏了当地经纬交织的一些“潜规则”,最后被齐景公狠批;后来晏子欺上瞒下,极力迎合当地官场的“潜规则”,维护当地既得利益集团利益,结果受到齐景公赞许。)
因为官员握有公权,其行为乃至转型都和公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在当下社会,一个有着清明政治抱负、一个有着全新现代公共管理思维的官员,能不能在从政生涯中走出“晏子转型”?文章分析指出,授人以鱼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让他们能成功地把所学推广开来,冲破“潜规则”阻挠而实现“授人以渔”。也许,这属于另外一个层面的配套问题(如政务公开、异体监督、扩大民主),可配套问题不完善,那么类似于晏子和西门豹的一幕很可能重演。(马九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