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兵:“我们有一些想法,飞行航线一样,飞行小时一样,但是他们拿的要比我们要高几乎1.5到2倍。”
记者:“你觉得这是不公平的地方。”
徐兵:“对阿。”
徐兵的想法也是很多深航飞行员的想法,而公司方面却认为外籍飞行员收入高是正常的。
徐兵:“我们是这么考虑的,因为他们直接从国外经过了很多关,若干年的培训,来了以后经过短暂的熟悉拿执照培训,就能执行航班任务,因此省去我们为培训飞行员前期这五六年大量的培训费用。”
航空公司认为,外籍飞行员都是成熟的员工,来了就能干活,虽然一个人的工资等于两个中国飞行员的,但是比起飞机停在那没人飞,一天损失上百万来说是,这些工资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深圳航空培训中心副总经理陈强:“外籍飞行员如果是前几年来了以后,飞几年这个费用可能跟我们培养一个飞行员到机长的费用相等,因为也是初步算过,三年左右,三四年差不多,但是如果再长,用外籍的费用可能会高。”
短期来看,招聘外籍飞行员
解决一时之需,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但是航空公司也很明白,一旦年限太长,支付的薪水超过自己培养一个飞行员的费用,外籍飞行员也会成为一个负担。
张沛:“不能光是从别的地方挖,也不能只考虑到从国外直接引进洋机长帮我们飞行,而是几方面同时走,短期内引进洋机长接燃眉之急 ,同时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短缺问题,还要加大飞行员培养力度。”
一位刚刚通过考核的外籍机长将进行他在中国的第一次飞行任务,起飞前,按照规定他仔细地绕飞机检查了一圈。
外籍机长:“完全正常没有问题。”
飞机腾空……
半小时观察:成长的烦恼遭遇体制的困扰
高速成长的中国民航,遭遇到了计划经济体制留下的飞行员培养机制,我们遇到了成长的烦恼,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当旧衣服穿不下去的时候,我们不可能让孩子停止成长,我们只能去做一件新衣服,我们不能让中国民航业停止成长,我们只能改变那些妨碍成长的旧体制,用国家财力培养飞行员,就像用国家财力培养运动员一样,可以在穷困的年代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但在已经初步建成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中国民航市场需求旺盛,竞争充分,要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就必须用市场化的办法让飞行员流动起来。
民营航空公司正打破民航业旧有的垄断局面,飞行员能不能按市场化的办法自由跳槽,是对现有民航制度和体系的一个考验,也是民航业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记者认为,办法总是有的,花钱到外国雇飞行员就是一种市场化的办法,曾经高度垄断的中国运动员培养机制现在已经找到了很多市场化的办法,再给一些时间,中国的飞行员培养和流动也能找到一种市场化的办法。(供稿/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主编:张雪梅;记者:罗垠;摄像:樊金峰)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