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震撰文纪念长征70周年:伟业铸千秋精神传万代(3)
|
正确的战略指导是红军从挫折走向胜利的关键。战略指导正确与否,影响战争进程,决定战争成败。“左”倾教条主义者实行错误的军事战略方针,使红军处于极其被动的局面,几乎断送中国革命。第五次反“围剿”中,我们红三军团死守广昌这扇大门,与敌拼消耗,一万二千人一下子伤亡二千七百多,锐减近四分之一。光我们第四师十团,就补充了三个新兵团,最后都打光了。所以,彭老总痛斥李德是“崽卖爷田心不痛”。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时,为掩护中央机关渡过湘江,我团坚决执行“不为胜利者,即为战败者”,“不顾一切牺牲”、“开辟西进的道路”的命令,在界首、光华铺一带架设浮桥并坚决扼守该地,又付出了重大伤亡。遵义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及长征初期红军受到损失的教训,纠正了博古、李德军事指挥上的严重错误,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这是历史性的选择,使中国革命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得以转危为安。我们这些基层干部大约是到云南扎西(今威信)地区后才听到传达的。在此之前,我们对第五次反“围剿”以来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心存疑惑,感到还是毛主席领导我们打仗痛快,为什么毛主席还不来指挥我们?遵义会议精神传达后,埋藏在心中的疑团就解开了,感到红军有了希望,革命有了希望,沉重的脚板似乎也变得轻快了许多。一直处于被动地位的弱小的红军,终于掌握了战场上的主动权,牵着国民党追剿军的鼻子走,声东击西、避实击虚,取得了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一系列战役战斗的胜利。为什么会有这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关键是战略指导的正确。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敌情、我情、地形诸因素及其发展变化,扬长避短,因敌而动。从第五次反“围剿”到长征初期的严重失利,就是战略指导上不顾客观情况的变化,囿于本本,教条式地指挥,结果必定吃败仗。红一、红四方面军懋功会师后,中央与张国焘在北上还是南下问题上发生分歧。这也是关系红军前进方向的重大战略问题。北上之所以正确,南下之所以没有前途,根本的在于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在这种情况下,高举北上抗日的旗帜,将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靠近抗日前线的川陕甘地区,在解决主要矛盾方面有所作为,才是惟一正确的战略方针,才有一个光明的前途。从长征前后历史的对比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毛泽东战略指导艺术的“运用之妙”,深切地体会到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指引人民军队以弱胜强、克敌制胜的法宝,它集中体现了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和群众路线等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基本经验。长征胜利乃至整个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从根本上说,就是我们党不拘泥已有的经验,不固守教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勇于创新,走自己的路,形成正确理论并指导实践的结果。今天我们搞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必须坚持求真务实,自主创新,发扬党的朝气蓬勃的战斗精神,提高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发展中的难题,这样才能真正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
(来源;人民日报)
[上一页] [1] [2] [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