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17日电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宋美龄的第一本英文传记日前在美国出版。作者台珊利用前年公开的宋美龄与大学友人米尔斯女士往来书信的第一手史料,呈现出“少女宋美龄”内心对婚姻、爱情、家庭禁锢、以及中国社会不为人知的看法。
报道称,米尔斯(Emma DeLong Mills)是宋美龄就读美国卫斯理学院时最好的朋友。宋美龄一九一七毕业后返回上海,在家乡反而感觉身在异国,米尔斯是她抒发情绪最主要的对象。米尔斯一九八七年过世前,两人来往都很密切。米尔斯的遗嘱交代将她与宋美龄的往来书信档案交给卫斯理学院,但在宋美龄过世前不得公开。
宋美龄于二○○三年过世,卫斯理学院次年整理公布这一批书信档案。台珊是第一位阅览、整理并出版这一批第一手史料的作者。
台珊曾任香港南华早报与金融时报驻台记者。她表示会对宋美龄有兴趣,是在一九九七年替金融时报撰写宋美龄百岁诞辰的报导时发现,虽自一九七五年蒋介石过世后她就淡出权力圈,但“宋美龄”三个字仍勾起爱憎分明的记忆。
台珊表示,这种情绪甚至延续到她书成之后。书评家阅读样书后,大部分的反应是:“你难道不写写对宋美龄的评价?”台珊说,她是记者出身,接受的训练是为文不臆测不评论,没想到人们仍不能接受只记述、不评论宋美龄。
台珊表示,宋美龄在美国生活十年返回上海后,第一个面对的是“文化冲突”现象。宋美龄结合三种形象:美国南方的名媛气息,新英格兰的学养气质,以及要持家主内、为人表率的中国贤妻良母传统。但她的个性与一生却是各种矛盾的结合:对爱情既憧憬、却也充满失望;聪明过人行事却冲动;既实际也天真;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不满,信中不时提及自己的改革理想,但终其一生却没有利用她得到的机会改变国家命运。
台珊说,宋氏家族非常保守,不愿意外界知悉家族内任何动态,宋美龄从不留历史档案,在少数致友人信件的末尾还交代务必于阅后销毁。宋美龄写给米尔斯的书信留存至今,对了解宋美龄少女时代的思想行为弥足珍贵。
19岁宋美龄 想嫁荷兰建筑师
宋美龄九岁到美国读书,十九岁回到上海,还必须重新学中文与书法。据台珊在书中引用宋美龄与好友米尔斯的书信内容,宋美龄初回上海的几年间,与大部分少女一样,思索最多的是爱情与婚姻问题。
宋美龄回到上海后,追求者众。她对米尔斯说,追求者中有一位她在美国就认识的H.K.先生,H.K.的父亲曾主持中国最大兵工厂江南制造局。此外,还有位“杨先生”。
宋美龄信中没提对H.K.先生或“杨先生”的感觉,倒是在自美返沪的船上,她遇见一位法国人(她自傲的对米尔斯说他们全程都用法语交谈)与一位瑞士人。宋美龄说,“我喜欢他们,但也到此为止”,因为我在船上看到那位(荷兰建筑师)Van Eiveigh,“头都昏了”。
宋美龄说,Van Eiveigh向她求婚,但她的家人知道这件事后,简直气疯了。“家人因为他是外国人而瞧不起他的样子,就好像他是个野蛮人”。
宋美龄还一度自暴自弃说,既然“不能嫁给真正喜欢的人,要嘛我就不嫁人,要嘛我就为了名利嫁人”。她对米尔斯说:“我知道你会认为我爱钱,但现在的男人不都和我一个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