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宁十月十日电 题:中国综合利用开发青藏高原大盐湖
中新社记者 殷春永
当进藏列车行至柴达木盆地时,当地人说,这里有一片大盐湖,面积相当于上海市的版图。记者得知,这就是察尔汗盐湖,是中国目前已探明储量的唯一大型钾资源地。这里蕴藏的盐可供全世界食用两千年。
当地对钾资源的开发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就开始了,那时因为技术和机械都不具备,土法上马,人拉肩扛,由此揭开了新中国钾肥工业的序幕。一九九三年,设计年生产能力为二十万吨的青海钾肥一期工程正式生产。
“十二吨左右的矿仅洗出一吨氯化钾,消耗太高。”现在负责开发这片资源地的青海盐湖工业集团董事长安平绥将盐湖的开发分成三个阶段,“那就是最初的消耗型阶段,消耗高、回收率低、产品质量差。”
第二个阶段是休养生息阶段。“这也是提高质量的阶段,这期间,我们陆续关闭了四套落后装置和一座自备电厂,八百多人待岗一年多。”安平绥认为,只有关厂改造,重新配置,才能更好地利用资源,开发出优质产品。
“截至二OO九年底前,我们将投资八十亿元人民币建设综合利用项目,由单一生产氯化钾,向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有效利用、永续利用发展。”盐湖的开发正进入循环经济阶段。
经探测,这里还有一种得天独厚的资源,盐湖资源下面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我们充分利用这两种资源,实现天然气化工和盐湖化工相结合。”安平绥称,综合利用项目将形成尿素、合成氨等八种产品,其原料和副产品闭合利用,互为补充,产业链自然延伸,无污染、无排放,实现了由盐到碱,无机向有机的跨越。
在二十二个光卤石池连成的湖面上,波光粼粼。盐湖集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的每个湖都相当于一个杭州西湖的大小。此时,七艘采盐船正在湖中作业。
“最初的两艘船是耗资一亿多元从美国购进的,但运转过程中,出现了诸多毛病。”盐湖集团于是开始技术攻关,经过两年的改造,采盐船稳定性增强许多。掌握采盐船的全套技术后,经技术人员设计、组装的中国第一条国产采盐船建成,其生产能力相当于购进船的一点五倍。
安平绥表示,科技创新在盐湖集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近几年来,他们投入科研和技改的资金达三亿多元。据悉,已建成的青海一百万吨钾肥工程,完全采用了自主开发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整个生产系统及工艺路线自动化性能高,达到了目前国际先进水平。
“我们每年约有二百万吨的产品从格尔木运出,每吨氯化钾的公路运输成本较铁路要高出一百七十元左右。”因此,安平绥称,“青藏铁路通车和修建西宁至格尔木铁路复线,我们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