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9月5日电(记者 周建琳)十二年前,这里还是湖荡密布、阡陌纵横的农田水乡;十二年后,这里已是人间“新天堂”,工业与园林在此完美结合。作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已开发建设十二年了,十二年来,它创造了许多国内第一,正是这一个个第一,才连接成苏州工业园区创新发展之路。
建设中国首个虚拟国际空港
1996年世界500强企业三星电子(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在园区竣工并投产。这一年,三星、日立等国际知名企业纷纷在园区落户。园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蓬勃势头崭露头角。经过十二年的发展,园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成果更是可以用辉煌二字来形容。目前,园区累计引进合同外资25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0亿美元,61家世界500家企业在区内投资了93个项目。
“外资为什么会来?进出口贸易为什么能滚雪球般迅速壮大?”
和所有的园区人一样,苏州工业园区海关副关长樊坤 给出的答案是,亲商是关键因素。“如果说理念体现的仅仅是意识上的亲商,那么制度上的亲商更能让人感受到实实在在的魅力”。这是园区海关在探索体制亲商时的体会。1998年以来,园区经济迎来一轮又一轮的增长高峰,旧的海关管理体制已难以适应企业的高速发展。为此,园区海关开始了改革机制的“吃螃蟹”之旅,创造性地开展了直通式陆路口岸、SZV空陆联程;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多项全国首创的先进物流模式。
苏州工业园区距离上海浦东机场三百余里。是典型的内陆沿海开放型经济发达地区,与上海口岸的转关运输始终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为了弥补物流因素的天然局限,园区海关率先提出了“空陆联程中转”的概念,就是将苏州工业园区视为一虚拟空港,使用SZV为苏州的机场代码,货物抵达上海机场后,由航空公司直接中转至苏州工业园区。将“二次入库”变为“一次入库”,做到了“一次报关、一次录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时间从2天缩短为7小时,为园区的企业节省了诸如场地、货物存放费用等劳动成本,为企业加入全球化的竞争提供了有力支持。
来自新加坡的USP亚太地区总裁吴清波先生拜访园区海关时,称这一模式“创新了物流服务新概念,在全球物流业具有广泛的借鉴和推广意义。”
设立国内首个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发展高科技产业,是园区开发的初衷定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园区发展的追求。
园区人清楚地认识到:单有制造业优势,显然很难保持国际竞争力,园区的经济活力与后劲势必受到制约。这两年,园区非常注重吸引创新型企业集聚园区,先后建成信息、集成电路、动画、软件园等一批“国”字号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并规划建设中新科技城、创意产业园、纳米生物科技园等创新载体。
今年3月22日,伴随着生物纳米园、创意产业园的开工建设,国内第一个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也在苏州工业园区顺利设立,这个由国家开发银行与中新创投共同组建的“苏州工业园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总规模将达到10亿元,成为园区自主创新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使园区科技创新资金支持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推动园区由“制造”向“创造”迈进。
成立首家中外合作办学试点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为加快人才培养,苏州工业园区选择美丽的独墅湖畔,首期开辟二点八平方公里,专门建设了一个以培养研究生为重点的“苏州独墅湖高等教育区”。国内外知名大学签约入区的已有十三家,运作的有六家,在读学生有近二万名,已形成从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完整的人才培养序列,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和人才支撑。
在独墅湖高等教育区内,园区人也不断创造中国第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中国著名高校西安交通大学、国际著名高校英国利物浦大学和苏州市合作创建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西交利物浦大学,今年5月29日在独墅湖高等教育区正式成立,它是国内第一所中外合作大学。
目前,苏州工业园区内已拥有各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超过二万名。苏州工业园区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大力引进和培训人才,使专业技术人才在职工中的比例达到百分之七十左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