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难来临时,方恨措施少
台风过后福鼎市初步统计,当时停泊在沙埕港的1万多艘渔船里,有1千多艘毁损,400多艘船只沉没,据专家分析,被当地渔民看作是避风良港的沙埕港之所以受到重创,是因为这次台风桑美的风力过强,袭击的重点之一也恰恰就是沙埕港,而在港口中躲避风暴的船只又太多,其中的不少渔船并没有进入有效的保护区,但记者也发现,在台风中丧生的人员,绝大多数都是那些留守在船上的渔民,也就是说,桑美来临前,如果渔民们选择了弃船上岸的话,肯定不会造成这么大的伤亡,那么,他们当时为什么没有回到安全的陆地上,而是冒险留在了船上呢?
提到这次海难事件,福鼎市防汛抗旱指挥长蔡梅生多次难以控制自己的悲伤,他告诉记者,在台风前一天,市政府的确要求所有船只进入避风港,同时为了保证人员安全,政府也要求船上人员必须上岸避风,但这个要求却无法强制执行。
蔡梅生:“渔船上的人员撤离比渔排上的人员撤离难度要大得多,我们也可以说从目前情况看来,我们现在这次的手段和能力还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第一个的话要动员这么多船只,我们没有这么多的船只来动员,没有这样的工具,光靠海洋渔业的一两艘船是根本来不及动员的。”
不仅如此,记者还了解到,多年来福鼎渔民中形成了这样一个海事惯例,在大风刮起来的时候,假如渔船上没有人,渔船很可能脱锚,这样很容易撞到其他船只,所以渔船避风,是以抗风来实现的,就是大风起来的时候,船老大要开足马力,用船头对准大风,实现一种动态平衡,从而保证渔船的安全,这个海事惯例是否的确是渔民不肯上岸避风的最主要原因?记者来到沙埕港的南镇村了解情况。
陈家女:“有说,在电视上,郑市长也有在那边讲,但就没有实施,所以说渔民也就一个个也麻痹。”
陈女士所在的家族是南镇村上一个很典型的靠打渔为生的家庭,台风那天晚上这家人有八个人留在两艘大船上避风,台风过后,两艘船都沉没了,三具遗体已经找到,还有五个不见踪影,陈女士告诉记者,虽然他们提前知道了台风桑美即将到来的消息,但由于获取的信息十分有限,仅靠这些信息,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而渔船上的人们由于通讯设施的简陋,得到的信息更加有限,根本无法预料到即将到来的巨大风险。
陈女士:“原来避风的时候,电视它有讲,但是没有实施,船上看不到电视,因为桑美这个台风,风速走得很快,大家都在船里干活,他们也不懂得东经在哪里,北纬在哪里,他们也不懂得,他们就打个电话回来,到底现在台风在哪里,因为女人也不懂得,只是说给他们听,他们说也不懂得。”
陈女士告诉记者,假如亲人们知道这次桑美是正面袭击避风港的话,他们是不会留在船上避风的,南镇村另一家人也有这种想法。
南镇小刘:“象征性地通告一下,哪个大家都知道,只能靠收录机,只能靠这种设备接受一下,那怎么说得清楚呢。”
小刘的大哥在这次台风中遇难,小刘已经在大海上找大哥的遗体有五天了,小刘是在8月10日下午四点的时候跟大哥失去了联系,这时其实离台风袭击还有很长时间,小刘一直认为要是能早点告之大哥桑美正面袭击的避风港的消息,可能情况就不会是这样。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政府没有强制大型渔船上的人员撤离,不仅是因为工作人员和船只的缺乏,还有一种不得已的苦衷。
蔡梅生:“假如说人弃船走了,大的船只可能下沉淹没,同时它也可能撞击海堤,这个海堤撞击后造成的损失那是不可估量的。”
记者了解到沙埕港周边有几条海堤,海堤背后就是很多乡镇,这些乡镇都在低洼地上,假如大船撞击海堤,海堤一旦决口,就会酿成重大惨祸,这次桑美就已经把一些船只卷起狠狠摔到了海堤上。
蔡梅生:“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探讨,假如我们人员能够多转移,多撤离那些船上的群众的伤亡,那群众的伤亡肯定就会少些,这是肯定的,这有赖我们今后怎样进一步完善抗击超强台风的预案。”
看来,无论当地政府和渔民,面对这场罕见的超强台风,都没有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但是台风的破坏力并不会因为人们的大意而有丝毫减弱,直到悲剧降临时,让所有的人措手不及。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