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报:温暖感性 残奥会让北京人文意识更上层楼
2008年09月03日 09:1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稿件为中国新闻网“奥运专稿”,未经特别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9月2日,北京依然晴空气朗,游客乐游奥运村。一些显眼的无障碍标识开始在北京奥运村出现,使北京奥运村无障碍设施进一步得到完善,“静待”即将到来的残奥盛会。当日,距离残奥会开幕还有4天。 中新社发 郑雄增 摄
9月1日,2008北京残奥会会徽竖立在天安门广场上。会徽以天、地、人和谐统一为主线,把中国的文字、书法和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精神融为一体,集中体现“心智、身体、精神”和谐统一的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精神,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北京残奥会开、闭幕式将分别于9月6日和17日晚8点在北京的国家体育场“鸟巢”举行。 中新社发 黄小兵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
|
中新网9月3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9月3日发表吴韦材撰写的文章说,就因为奥运刚过去,我更关注的是北京对残奥会所作出的所有“调整”。看过一些电视上不同版本的残奥会宣传片,实话说,心里确实由衷地佩服与赞赏。因为北京对残奥会最应该关注的“点”找对了。这个点就是“人性化”,也就是鼓励勇气,还有更为大度宽广的态度,及温暖感性的人文精神。
文章摘录如下:
我个人其实更期盼观看残奥会。因为在残奥会的项目里肯定能看到更多人类的无畏勇气、向挫折挑战的毅力、还有追求自我肯定的情操。在笔者眼里,残奥会是没有失败者的,因为每一个运动员都是残而不废,并且敢于越过残疾向比常人艰难的体能挑战,这就已经是胜利了。
而从另个“时机”角度来看,残奥会也是来得“正合时候”。
正当人们对奥运期间种种公共管理设施的改进能否长期持续之际,北京更为了残奥会,在这些已被提高良好水平的公共环境基础上,为残疾生活需要而添设更多人性化考虑的方便措施。
在改善措施过程中,北京能从每次的实践里学习到对残疾生活的更多关注。有了这些经验,日后北京就能在环境意识上设计出更体恤人性化的课题,也能设计出更为温情和谐的公共管理项目。
北京为残奥会,确实已努力改善残疾人士在城里的出行方便。可以说,种种人性化举措已部署在北京街头各处。平时失修的盲道,都经过翻新并规定沿路商家摆卖范围以确保盲道通畅。城里各处适宜轮椅行动的无障碍交接处也都经过悉心修整。
据消息称,北京城区里39条主要道路上,还施划了90处残疾人士专用车位以方便残疾人士停车。
在奥运中心区内,更有751套交通信号灯全开动了“蜂鸣”语音提示功能。其提示功能还能为残疾人士特别设计蜂鸣音的音频变化,交通信号同时也改良了掌控绿灯放行时间。
残奥会期间,残疾人士更无论出行或观赛,都能享受到就近进入场馆的便利。为残疾人士的安检,更重新培训安检员及改善安检程序,要求安检员更注意残疾人士的敏感心理反应,安检时也改为同性安检,如此能在最大程度上照顾到个人缺陷隐私的尊严,以避免引起任何不愉快。
从这些更进一步的,也更周到的举措看来,在在都说明一种人性化关怀的再迈进一步。
而北京当局已肯定表态,各项为残奥会所作的种种特殊公共管理措施不但会在奥运与残奥会期间保障实施,之后也会长期坚持下去,除进行制度化,更力求日常化。也即是说,这些富有人性化的公共管理措施都会在北京的城市生活中继续实行。
事实上也理应如此。因为公共管理的现代化是一个无法折返的过程。更因为公共管理与社会服务的最大进步,原本就应该是从行政主导转向公众需求主导,这才是个正确方向。
这也可说是残奥会带来的“礼物”,也是残奥会带来的城市思考。因为在现代化城市里,与残疾人士有着类似生活关怀需要的,其实还有老、弱、孕、幼等体能弱势群体。
一个城市的公共管理常识及经验,因照顾体力或体能弱势群体而提升了,也等于说一种更为优质的社会文明意识也具体地产生并体现了。这种人性化的城市模式,能先让良好的公共管理政策打开公众的心胸及视野,能感化人民对共享城市的和谐认识,同时也能从日常生活习惯里,逐渐养成人民对生活素质的要求,以此提升人民素质。
北京能透过举办残奥会的种种经验累积,并把这点人性化关怀体现在现代城市里的体能弱势群体需求上,是一种公平分享城市和谐的进步,也是残奥会带来一次进步的城市思考。
【编辑:刘雨生】
相 关 报 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