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奥运开幕前夕,晴空万里,蓝天白云,朝霞映在“鸟巢”上,格外美丽。 中新社发 张雅冬 摄
|
8月2日,奥运开幕前夕,晴空万里,蓝天白云,朝霞映在“鸟巢”上,格外美丽。 中新社发 张雅冬 摄
|
中新网9月1日电 美国《侨报》发表时评文章《冠什么名 都是鸟巢》说,今天,中国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环境均已发生巨变,公众对市场和商业和认知已趋成熟。让外部资本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参与到奥运场馆的运营中倒不失为“多赢方案”。当然,海内外企业参与竞争,选择时需审慎考量,不能“有奶便是娘”——给钱就改姓,必须顾及社会的接受程度和公众意见。
文章摘录如下:
北京奥运会光鲜落幕,曾经喧闹的体育场馆也迎来了现实的后奥运时刻。场外及至海外,一场冠名权的争夺战已悄然展开——近日,已有6家跨国公司先后声明,希望获得为期30年的“鸟巢”冠名权,标价料达数亿美元。而凝注全球华人心血的“水立方”也要以类似的方式公开上市并出售冠名权。
对那些与“鸟巢”、“水立方”已产生感情的公众来说,似乎难以接受——“鸟巢”等奥运场馆代表着中国体育里程碑,是国家的象征和形象招牌,怎能随便改姓?但也有论者认为,冠名是对“鸟巢”在后奥运时代中的生命延续。
观点虽不同,初衷却一样:即如何尽最大可能发挥这座无与伦比的建筑的功用,既可维护国家形象、照顾到社会公众和海外华人的心理和感情,又不丧失市场价值。
作为当前世界上最具价值的不动产,“鸟巢”对中国人而言意义非凡,不仅在奥运会上承担着最重戏份,是北京奥运的象征,更是中国走向成熟的新地标。但对尚不算富裕的大陆民众来说,奥运场馆的兴建和赛后维护都需要一笔不菲的支出——据说每年需7000万元人民币。
事实上,在美欧发达国家,70%的大型体育场馆都出售了冠名权。典型的如姚明所在火箭队主场丰田中心,俱东部和赞助商在共享受中实现双赢。
反观长野、悉尼、雅典的奥运场馆,至今仍是政府的包袱。18年前北京为举办亚运会而斥巨资修建的奥体中心,直到筹备奥运会前还是由政府赔钱支撑。
今天,中国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环境均已发生巨变,公众对市场和商业和认知已趋成熟。让外部资本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参与到奥运场馆的运营中倒不失为“多赢方案”。当然,海内外企业参与竞争,选择时需审慎考量,不能“有奶便是娘”——给钱就改姓,必须顾及社会的接受程度和公众意见。
就奥运场馆本身而言,在欣赏建筑之美、追忆体育成就、积聚民众激情之余,若能超越冠名争议,将奥林匹克精神传播给普罗大众,那才是场馆产生的最大价值和对其的最好保护。
毛泽东时代有句名言:“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也应是奥运设施的赛后利用的最高原则,否则冠任何名,在百姓心中,“鸟巢”永远是“鸟巢”。(钟海之)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