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8月25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8月25日发表韦弦撰写的文章说,奥运低谷效应虽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并非定律。在考虑到中国具有13亿人口、强大消费需求和投资增速较快、经济规模较大这样的特殊国情,这样的规律不可能在中国应验。
文章摘录如下:
北京奥运闭幕之前,国际社会就开始关注奥运对中国的影响及奥运后中国的走向,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开始担忧北京奥运会否给中国带来“后遗症”,出现所谓的“奥运低谷效应”。
所谓“奥运低谷效应”是指:奥运主办城市为筹备奥运,进行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刺激了经济增长,奥运后由于投资需求下降,场馆设施闲置,相关产业下滑,经济面临放缓甚至衰退的危险。一些专家甚至认为“奥运低谷效应”是任何奥运会主办城市难以摆脱的阴影。如何看待“奥运低谷效应”?中国能否打破奥运后主办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惯例?
奥运低谷效应虽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并非定律。在考虑到中国具有13亿人口、强大消费需求和投资增速较快、经济规模较大这样的特殊国情,这样的规律不可能在中国应验。
“奥运低谷效应”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由投资下降导致的经济增长波动。对于多数国家来说,投资不足一直是制约其经济增长的主要障碍,但对于中国而言,向来担心的是投资过度而不是不足,政府正千方百计抑制投资增速,单凭这点将使中国远离“奥运低谷效应”。
此外,奥运低估效应还与举办国经济总量相关。对于经济总量比较大的国家,“奥运低谷效应”并不明显。美国1996年奥运会、苏联1980年奥运会、德国1972年奥运会都没有出现“奥运低谷效应”。
相对来说,那些受奥运会影响最大的,往往是主办城市无论在人口还是经济规模上都在该国占相当大比例的国家,汉城、东京、雅典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如汉城的人口占到韩国的近一半,因此汉城在奥运后经济衰退就意味着韩国经济衰退。
北京人口和GDP在全国分别只占1.4%和3.7%。根据北京奥组委计算,申办成功后7年间,北京奥运会每年拉动北京经济增长1至2个百分点,而分摊到整个中国,就只能拉动中国经济每年增长0.3至0.4个百分点。北京奥运经济对全国经济拉动有限,则奥运后北京经济如果放缓对全国经济的影响也就有限。也就是说,即使出现“奥运低谷效应”也只能是北京经济的低谷效应,而不是中国经济的低谷效应。
其实,即使对于北京来说,奥运低谷效应也未必成立。奥运低谷效应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奥运后大量场馆闲置,旅游、服务等相关产业出现下滑。这点在中国也根本不存在。
北京在建设奥运场馆时就充分考虑到场馆的赛后利用,许多场馆都设在大学校园内,赛后直接供大学教学使用,而一些场馆有意分布在北京各个城区,就是为了赛后方便普通市民使用。
此外,只要想想中国13亿人口这个特殊的国情和巨大的消费需求就根本不用担心奥运后任何一个场馆会闲置,旅游业和服务业会下滑。每年黄金周期间,各个旅游景点人满为患,北京的著名旅游景点更是年年超过最大接待量。
我们只要看看奥运门票销售情况就更加坚信这点。在其他国家举办奥运时都担心门票卖不出去,比赛时空座率过高,但一旦到了中国则变成了“一票难求”,所有场次、所有座位的票全部提前卖光。
不过,虽然奥运低估效应不会在中国发生,但中国目前经济形势的确很严峻:股市大幅跳水,楼市萎靡不振,通胀居高不下,外贸出口降低,沿海中小企业生存困难,经济增速出现下降,调整压力加大。
一方面奥运后遗症不会在中国重演,另一方面奥运刚结束中国经济形势就十分严峻,这怎么解释呢?其实,中国经济目前形势严峻主要还是内外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加所致,与奥运没有直接关系。
从国际环境来看,美国次贷危机扩散、国际金融动荡、国际油价和粮价高企、美元持续贬值,世界经济面临下行风险,各国经济都出现调整迹象,外部经济环境恶化给中国造成的压力和损失是前所未有的。
从国内来看,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了30年,从理论上应该进入一个调整阶段,而今年又恰逢雨雪冻灾和百年不遇的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和经济调整的双重压力导致国内经济形势严峻。
严峻的内外环境正好发生在奥运后,人们容易把经济形势的严峻归咎于奥运后综合症,认为中国也出现了奥运低谷效应,其实是一种误解。
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更多是其内在经济发展规律和外部经济环境决定的,是与奥运脱钩的。因此奥运后中国能否走出经济困难时期,不取决于“奥运低谷效应”,而取决于中国能否搞好宏观经济调控和外部经济环境能否根本好转。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