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北京奥运会拳击决赛在北京工人体育馆全面打响。在男子轻量级(48公斤级)决赛中,中国选手邹市明以1-0战胜蒙古选手普列布道尔吉·塞尔丹巴获得冠军。这枚金牌是中国拳击奥运史上的首枚金牌,也是中国代表团在本届奥运会上获得的第50枚金牌,亚军由蒙古选手普列布道尔吉·塞尔丹巴获得。 中新社发 盛佳鹏 摄
|
8月24日,北京奥运会拳击决赛在北京工人体育馆全面打响。在男子轻量级(48公斤级)决赛中,中国选手邹市明以1-0战胜蒙古选手普列布道尔吉·塞尔丹巴获得冠军。这枚金牌是中国拳击奥运史上的首枚金牌,也是中国代表团在本届奥运会上获得的第50枚金牌,亚军由蒙古选手普列布道尔吉·塞尔丹巴获得。 中新社发 盛佳鹏 摄
|
邹市明在拳击项目上取得的突破,打破了欧美人长期在此项目上的垄断地位,其意义堪比刘翔在雅典为黄种人在奥运短跑项目上取得突破,邹市明是中国在拳击项目上的刘翔。那么,邹市明小时候是个什么模样?拳台下的他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小时候,就爱体育不爱念书
熟悉邹市明的人都说,邹市明小时候不爱学习,偏爱体育。邹市明母亲的同事饶阿姨向记者透露,邹市明,乳名小宝,小时候的名字原本叫邹松,后来之所以改名,是因为那时候小宝的学习情况太让妈妈宋永慧伤心了。
饶阿姨说,作为独生子,小宝自然从小被视为掌上明珠。妈妈宋永慧甚至一度把他装扮成女孩来疼爱。即便成绩不好,爸爸妈妈再生气也不会轻易打骂孩子。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父母煞费苦心。在百般开导、说服教育都不凑效的情况下,母亲宋永慧甚至向一位“算命先生”求教。
“先生”认为,小宝的学名“邹松”的“松”字不好。“松”,就是“松懈”,而松懈,就是读书就不专心,学习成绩自然上不去。最后,“先生”建议把小宝的书名改为“邹市明”。饶阿姨说,迷信当然不可信。事实上,改名后,小宝的成绩照样没提高。厌学的他中学没有毕业就提出去武术学校练武。他的妈妈失望之下还是顺了孩子的意。没想到,歪打正着,儿子从此踏上了体育之路。饶阿姨开玩笑说,现在看来,改名改变了邹市明的命运,“算命先生”还是有功劳的,他取的这名字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叫响了。
为人厚道,生活中的“和事佬”
邹市明是遵义体校走出去的拳手。他在体校的同学柏兴华、李晓东告诉记者,邹市明在拳台上骁勇善战,但在生活中,他却是一个十足的“和事佬”,温文尔雅,从不惹是生非。这也是记者采访邹市明的老邻居时大家普遍的共识。
葛材林老人回忆说,“那时候在厂里,小伙伴之间发生冲突,他从不参战,而是劝双方和解。”柏兴华和李晓东说,在上体校的时候,由于年轻气盛,同学们偶尔会在出去玩时与他人发生矛盾并动起拳脚,但邹市明都是劝说,不会加入这种无聊的打斗。李晓东说,相识相知这么多年,他只看到邹市明在生活中有过一次动粗,而动粗的对象就是他。
在进遵义体校之前,他和邹市明以及柏兴华同在遵义一家武校习武。李晓东说,刚进武校不久,相互都不怎么熟,一次,他拿错了邹市明的饭盒,而且吃完之后洗都没洗就扔在桌子上。邹市明质问他后,他不理不睬,邹市明气极之下只是稍微用力推了他一把,便没有进一步的动作。之后,两人非但没成仇敌,反成了好朋友。
邹市明拳击路上三道“坎”
和所有成功者一样,邹市明也曾遭遇三道人生和事业“坎”。邹市明在遵义体校时的教练梁锋向记者披露了这一鲜为人知的内幕。
1995年9月,遵义体校拳击班招生,时年15岁的邹市明正在该市一家武术学校学习。得知这一消息后,他和几位武校的同学到体校报了名。但是由于身材原因,初试时,梁锋就把邹市明的名字列入“黑名单”。半个月后复试,不在名单内的邹市明也来了,为了不打击孩子的积极性,梁锋破例让他参加复试。复试时,邹市明表现很好,顺利跨过第一道“坎”。
进校一个月后,邹市明遭遇第二道“坎”。在一次训练中,邹市明与队员相撞伤了面部。周末回家后,母亲宋永慧见了非常心疼,于是决定不让儿子回体校。梁锋得知情况后,亲自赶到邹市明家,但是宋永慧将他拒之门外,邹市明的父亲下班回来才把他请进了屋。之后,梁锋经过近2个小时的耐心解释和说服,宋永慧才勉强答应让邹市明跟他返回学校。然而,这之后的第二周,邹市明返家后又被母亲“扣”在家里,面临第三道“坎”。梁锋第二次来到邹家。当天,他没走,邹市明的父母叫上了厂里的几个亲戚和他共进晚餐,通过大量的解释工作,邹市明重返体校一事得以全票通过。
抚今思昔,梁锋感慨万端。他说,如果当年自己抱残守缺遵循所谓的传统拳手选拔模式,之后在遭遇家庭阻力后又不那么执著地力挽邹市明,这孩子可能就被埋没了。这不仅是自己的失职,更是中国拳坛的巨大损失。(全国奥运媒体联盟)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