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翔因伤退出比赛。(国际先驱导报)
北京奥运会女子20公里竞走8月21日上午在大雨中举行,俄罗斯、挪威和意大利选手分别获得金银铜牌后,身披国旗绕场一周向热情的观众致谢。中国人最“钟爱”的体育明星刘翔因伤退出比赛后,“鸟巢”的田径赛场上座率依旧较高。 中新社发 任晨鸣 摄
|
北京奥运会女子20公里竞走8月21日上午在大雨中举行,俄罗斯、挪威和意大利选手分别获得金银铜牌后,身披国旗绕场一周向热情的观众致谢。中国人最“钟爱”的体育明星刘翔因伤退出比赛后,“鸟巢”的田径赛场上座率依旧较高。 中新社发 任晨鸣 摄
|
一个成熟的民族,可以也应该用积极的方式去接受所有的竞技体育结果。
8月18日11点50分,国家体育场“鸟巢”。
这是北京奥运会男子110米栏预赛。第6场,第2道,中国选手刘翔出场。中央电视台已经花费巨资准备用直升机空中航拍。
他先脱去了长裤,开始趴在地上做准备运动。做了一轮之后,他掀起上衣擦掉脸上的汗。他试跑了一次,还好。再次试跑,才跨了两三道栏,他突然慢下来,蹲在了场边,眉头紧皱,痛苦让他张开了嘴巴。
九万名因刘翔之名而来观战的现场观众几乎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奥运志愿者李晶正是这九万分之一,“他跪在地上,轻拍着右脚裸。过了一会儿,他一瘸一拐地走到起跑线附近,右脚根没有着地。”
枪声响起,众人欢呼中,已起跑的选手突然脚步慢下来,有人抢跑了。刘翔的嘴巴半裂着,似乎想大声喊出来,却又忍着没出声。他撕掉了粘在腿上的“2号”标识,转身,走出赛场。
他一个人默默地走向运动员通道,红色运动装后背清晰地显示着他的号码:1356号。
爱刘翔而不是爱金牌
“这届奥运会上将缺少刘翔的一块金牌,对于他的亿万粉丝来说,这是一个很难面对的现实。”美国《纽约时报》当天的报道如此评述。真是如此吗?
刘翔退赛的消息片刻间就在中国的网络上引发了如潮评论。
网友态度主要分为“批刘派”、“挺刘派”和“中立派”。“批刘派”言辞不逊,甚至送给了刘翔一个“最新外号”——“刘逃逃”。有人甚至还发出了外行的疑惑,“刘翔是不是看到牙买加飞人博尔特跑了个9秒69,整虚了?”
“中立派”有的是从感情出发,表示遗憾,有的则从利益出发,分析“利弊”。上海自由撰稿人李牧之把msn签名改成了:“事实证明,吃安利纽催莱、喝可口可乐、刷visa信用卡、用EMS快递、穿耐克黄金战靴,是会让人腿软的。”“号码1356的寓意是:13亿人,56个民族,谁背在背上都会被压垮。”北京交通大学学生任涛说,这句话通过体育评论员李承鹏的解释被他牢记,事后他在跟同学谈论时一再引用。
但更多的是“挺刘派”。当时坐在起跑线附近的韩先生看得很清楚:“刘翔的表情是无奈、痛苦、难过,真是见者心酸。”在刘翔退场一个小时后,韩先生还停留在看台上,而他身边还有人在不停地喊“刘翔加油”!
网友们既理性又饱含深情地写道:“刘翔的心虽然可以是钢铁练就的,但他的身体却是肉长的。”“无论发生了什么,我们都会爱你的。”“刘翔的放弃,应该让我们学会尊重他人即是对自己的尊重,请大家理解、尊重他的选择,展现出大国民众所具有的素质。”“刘翔,你的伤怎么样了?我们爱你而不是爱金牌。”
20多年前的“刘翔难题”
事实上,中国运动员乃至中国观众面对的“刘翔难题”并不是第一次。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前夕,朱建华是红透一时的人物,“他在当年的地位可能比现在的刘翔还要高,他是1983年全国十佳运动员之首,被认为是代表了中国军团的形象。”常年跟踪报道中国田径赛事的新华社高级记者杨明说,在1983年6月11至1984年6月10日,朱建华在短短一年内连续三次打破世界纪录,其中最后一次是越过了2米39的横竿。当时距离洛杉矶奥运会跳高决赛日只有两个月时间,一时间国人无不认为朱建华必拿奥运金牌。
然而现实却与国人预想的大相径庭,朱建华最终仅以2米31的成绩获得铜牌。“回国后,他家窗户的玻璃被打破了,家人受到辱骂,有人还要朱建华把吃过的补品全都吐出来。”杨明说,备受伤害的朱建华选择了淡出,他赴美留学,直到多年后才回到上海。
同样遭遇“负国罪名”的还有体操王子李宁,这个被与乔丹、贝利、阿里并列评为20世纪世界最佳运动员的男人,在1988年汉城奥运失利,同样遭遇了“从天堂坠入地狱”的落差,成为千夫所指。
杨明当时就在现场,“李宁好几次从鞍马上摔下来,他最后竟然还对着观众露出笑脸,我当时的想法是,真无耻啊!”当时有许多国人都有这样的想法。《李宁:冠军的心》一书作者虞立琪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国人无法接受这个结果。“一些人指责李宁不知羞耻!丢尽了中国人的脸!甚至有人说李宁是‘体操亡子’。”
“回到北京后的李宁,因为害怕别人责骂,甚至不敢外出。”虞立琪说,“李宁还收到了国人寄来的子弹和绳索,让他自尽了事。”
显然,相比李宁当年受到的非议,如今的国人对刘翔的做法表现地更加体谅和宽容了,虞立琪认为,“这或许是大家更加理解体育的内涵了,体育并不只是拿金牌。”
一个人无法承受之重
刘翔退赛,“对中国来说,是一场美梦的终结,也是一次反省的开始。”英国《卫报》这样说道。“一个跨栏选手如何成为了13亿人的代表?他将如何承受这么巨大的压力?”法国记者克里斯蒂安对《国际先驱导报》如是表示。
姚明曾戏言,“上海体育圈的老大不是我,而是刘翔”。英国前世界冠军科林·杰克逊也表示过,“在中国,我不认为总理比刘翔更有名”。
在奥运开始前,国内媒体有关刘翔的消息铺天盖地,门户网站有关中国军团备战奥运的报道几乎都被刘翔充斥,他仿佛托起了中国百年奥运的梦想。
2004年,刘翔在雅典奥运会110米栏项目上折桂后,又在2006年瑞士洛桑打破世界纪录,并获得世界冠军。2007年8月,他又在日本大阪夺得世锦赛冠军,成为中国田径运动员里首位集奥运会、世界杯、世锦赛三大冠军于一身的第一人。
美国《时代》周刊连续两年将刘翔列入“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百人”名单。在今年7月15日的《时代》奥运特刊中,刘翔更是登上了杂志封面,在《中国借刘翔一起腾飞》的文章中,《时代》称,“刘翔如今受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关注和期盼,他在奥运会上的一举一动都将牵动着无数中国人的神经。”
刘翔出战的运动衣如何?会穿什么跑鞋?能否担当主火炬手?甚至传出刘翔的择偶标准和“神秘女友”等八卦新闻。四年来,新闻媒体对刘翔全程跟踪,无所不包,甚至不留任何隐私,各种消息泛滥。如此极端,最后迫使中国田径管理中心也不得不发话,呼吁社会忘记刘翔,直至开赛前夕将刘翔隔离备战。
中国人经受奥林匹克的考验
也许幸运的是,刘翔转身,人们在惊讶、遗憾之余,开始认真地反思,这其中包括反思全国上下在刘翔身上倾注过多热情而带来的消极效应。
国内某著名门户网站上甚至专门开列了“刘翔退赛评论集”。而从其中大部分的标题可以看出舆论的主流是“理解万岁”:“退赛也是收获”“静默地理解刘翔”“能够接受失败就已经赢得比赛”“请让刘翔安静地走开”……等等。
在7月13日刘翔生日这一天,《星期日泰晤士报》刊登了英国著名记者古德博蒂的文章《假如刘翔输了》,文章认为,这个田径天才的独一无二,他在中国公众心目中不可替代的冠军地位。“但一个成熟的民族,当然应该用这种积极的方式,去接受所有的竞技体育结果。”
体坛周报副社长颜强认为这种看法具有很强的预见性,“古德博蒂的观察,体现出了他对我们在刘翔身上倾注过多热情可能带来的消极效应,北京2008,其实正是一个让中国社会真正进入奥林匹克生活方式的机会。”
时间定格在8月18日11时50分,刘翔一个人默默地离开,运动服后背清晰地显示着运动服号码:1356号。这一刻,奥林匹克运动给作为东道主和观众的我们出了一道难题。幸运的是,中国人接受了这个考验。这一刻,刘翔转身,13亿人和他一起实现了心灵的跨越。(林禾)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