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北京百年四合院变身“奥运人家”,外国游客住四合院、品茗谈天,体验老北京生活。北京在奥运会期间共开设598户“奥运人家”,可提供726间客房,能一次接待1000多名中外观众和游客。图为将要上大学的首批美国学生来京观看奥运会入住“奥运人家”。 中新社发 郑雄增 摄
|
8月12日,北京百年四合院变身“奥运人家”,外国游客住四合院、品茗谈天,体验老北京生活。北京在奥运会期间共开设598户“奥运人家”,可提供726间客房,能一次接待1000多名中外观众和游客。图为将要上大学的首批美国学生来京观看奥运会入住“奥运人家”。 中新社发 郑雄增 摄
|
中新社北京八月十九日电 题:“奥运人家”四合院 酸甜苦辣“老北京”
中新社记者 许晓青
“你好”、“请尝尝我的菜”,在北京生意最火的“奥运人家”四合院里,女主人王志喜眉飞色舞地向记者“秀”了几句法语。硕果累累的石榴树下,她的丈夫荆继昌正悠闲地逗着丝竹笼里的白色小鸟。
早在北京奥运开幕之前,荆继昌、王志喜夫妇就已是“世界名人”。他们家的地址——北京什刹海大金丝胡同十二号,被载入全球最知名的自助游工具书《孤独的星球》,慕名前来的各国游客经常“爆棚”。
影壁墙、月亮门、石榴树、葫芦藤、大鸟笼、九间半房……这一略显清幽的四合院,奥运期间迎来送往皆是客。最初是德国人皮特夫妇,紧接着是一支台湾体育界观赛团,再后来出现了美籍华人家庭、美国大学生“排队”入住的场景。不仅奥运时“挤到爆”,此地的“后奥运”生意也已排到今冬。
“豆汁是一定要让客人尝一次的”,王志喜对自己的“奥运菜谱”如数家珍,“比赛这几天,家里天天好像过年,炸丸子、醮汁鱼,都是我们的拿手菜,老北京的地道口味、色香俱全,一定让客人叫绝”。荆继昌则指着客厅的电视称,这里是每天晚上所有客人一起狂欢的地方。
荆家把自家的四合院变成“民宿”,是早在北京“申奥”成功后就有的创意。为了跻身“奥运人家”,王志喜花了近两年时间学习英语口语,法语则是跟着一些法国住客学的。
“四百元一晚的两人‘标房’,客人都说便宜”,王志喜认为,为客人提供美食、美酒以及洗衣设备,这都是中国式的待客之道。
奥运开赛以来,荆家小院不仅住客满满,而且中外记者云集。到访此地的法国电视二台首席记者高勐说,简直是一个奇迹,这间四合院如此吸引西方的目光。
王志喜乐于交友,她向每个到访者讲述“老北京”的酸甜苦辣,甚至包括四合院的“风水学说”。围坐在葫芦藤下,能言善辩的王志喜说,丈夫的祖上是满族人。荆继昌则感慨,大金丝胡同半个多世纪来的变迁,已令老邻居都四散分离。
“‘大金丝’来头不小,这里原来住着为皇帝缝制金丝龙袍的皇家工匠,临近的胡同里还有不少王爷和御医的宅子”,荆继昌娓娓道来。
荆家的传奇故事还有很多,王志喜指着四合院餐柜上摆放的一张黑白老照片说,那个穿旗袍的大家闺秀是家中长辈,我们王家早年在东三省发迹,与张学良将军还颇有渊源。
四合院这一起源于遥远的辽代,兴盛于明清的“北京名片”,如今已日渐式微。虽也有一些四合院成了富人的寓所或收藏,但昔日的人情味正日渐凋零。
在北京官方认证的五百九十八户“奥运人家”中,四合院的数量极其有限,如荆家那样火的四合院也只是少数。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因为奥运,“老北京”的四合院文化更多地曝光在世界的目光之中。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