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北京奥运会开赛以来的第三天,男子举重62公斤级的决赛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馆拉开战幕,中国选手张湘祥摘得金牌。 中新社发 盛佳鹏 摄
|
8月11日,北京奥运会开赛以来的第三天,男子举重62公斤级的决赛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馆拉开战幕,中国选手张湘祥摘得金牌。 中新社发 盛佳鹏 摄
|
最后一把试举结束,张湘祥在满场观众的掌声和喝彩声中,忽然双膝跪下,叩首、拥抱并亲吻杠铃片。颁奖仪式后,张湘祥再次下跪,又是三个叩首,“金镶玉”金牌和地板撞击在一起,而他对此浑然不觉。“这四个头,我要献给所有帮助过我的人。”张湘祥说。
张湘祥这个名字并不被人熟知,因为他很长一段时间都笼罩在别人的影子里。但是昨天,抱着“给17年的努力一个交代”的决心,张湘祥终于在男子62公斤级获得金牌,并且在挺举中“独孤求败”,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张湘祥的下跪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告别。因为他已经有了北京奥运会后就退役的想法。就连他最后抱住和亲吻杠铃的神态,都隐约流露出一丝不舍。
一天一瓶“中华鳖精”
张湘祥的家乡是福建龙岩,不大的城市却诞生了石智勇、林丹、陈宏等多位世界冠军,体育传统深厚。很多龙岩人的家里都有个小锅,常年备着大骨头熬汤,烧菜的时候不加水,加的是骨头汤。城里的大街小巷,几乎所有的饭馆都有精心熬制的骨头汤供应,浓香扑鼻,让人食欲大开。
张湘祥的家在龙岩市中心,父亲张雨和做装潢生意,家里的装修全是亲自打造的。因为家境不错,张雨和与妻子黄玉曼对张湘祥相当“溺爱”。“他小时候可没受什么罪,吃得好,穿得好,哈哈。”黄玉曼说。为了儿子,她买来那时的名牌营养品“中华鳖精”,训练的时候一天一瓶,参加比赛的时候一天两瓶。当然,骨头汤也是张湘祥的最爱之一。
张湘祥从小就显示了过人的力量。黄玉曼说,八九岁的时候,儿子就能提得动平常只有大人才能提的一桶水了,加上比较胆大调皮,因此从小就显得活泼,像个小顽童。
曾经是“给石智勇提鞋的”
1991年,正在读三年级的小学生张湘祥被教练看中,开始在龙岩市一个普通的体育学校举重队乙组训练。他们这些小孩子有时候还要负责帮甲组的大孩子们拿衣服、递水壶、提鞋子等工作。
起初张湘祥并不想练习举重,因为除了天生力量大之外,他还写得一手好字,总会被家人寄予特别的希望。而对于身高都不太高的张湘祥父母来说,让小孩练举重似乎有些残忍了。
不过朱日平教练的执著最终攻破了张湘祥父母的壁垒。“我一看这孩子就有力量,而且胆子特别大,八九岁时我把他放在轻骑摩托上,他就敢握住把手往前开。”朱日平说,自己能在发现石智勇后又找到张湘祥这块宝,实在是人生幸事。
那个时候,张湘祥就曾经为一个叫石智勇的孩子服务,收拾衣服、提鞋子。13年后的雅典奥运会,石智勇获得62公斤级举重金牌而广为人知。而经常和师哥石智勇结伴同出同入的张湘祥总是被人忽略,虽然他在2000悉尼奥运会拿到过铜牌。
“我算是死过一次了”
为了能够像师哥一样站上奥运会最高领奖台,张湘祥拼命刻苦地练习,希望能够在雅典奥运会实现梦想。但是意外出现了,他在一次训练中腰部受了重伤。更糟糕的是,由于医生的疏忽,针剂打进了腰椎,令张湘祥顿时失去了知觉。
“当时我感觉到有一只手将我的头一直在往水里按。我无论怎么挣脱,那只手都死死按住。那个时候,我脑子里就是告诉自己,一定要活下来,一定要挺住。”张湘祥回忆起那段性命攸关的经历,显得十分平静。不幸中的万幸是,在失去知觉两天两夜后,张湘祥在第三天苏醒。命是保住了,但他却失去了在奥运会上更上一层楼的机会。
读硕士为了好找工作
很多人都有一个偏见,认为运动员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但是健壮的张湘祥却是一位硕士。他在今年已经完成了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的全部课程,顺利地拿到硕士学位。而且张湘祥的学历不是混下来的,而是一个科目一个科目扎实学出来的,成为举重队内罕见的“硕士力士”。
“我妈妈那个时代,没有机会读大学。这么多年来,她一直要求我好好读书。她还告诫我,如果以后练不了举重了,回家连个看门的工作都找不到。只有好好学习,以后才有机会找个好工作。”张湘祥说。
现在,张湘祥已经是硕士了,并且写得一手好字,有时候还和妹妹在网上用英语聊天。
奥运会后离开举重馆
前天,已经在北京进入最后备战的张湘祥信心十足。运动员开始严格的赛前减体重过程。张湘祥平时的体重在56公斤—65公斤,比参赛要求高出三四公斤,他需要通过游泳、跑步、蒸汽浴和控制饮食来减掉多余的重量。
昨天的金牌让张湘祥的努力得到了回报。“终于在奥运会上获得了金牌,总算对自己17年的努力有了交代。”张湘祥告诉记者,在奥运会上,尤其是北京奥运会上获得金牌,是他最大的愿望。
“北京奥运会之后,我可能会选择退役,离开举重馆。我不太可能去做教练。”生活一直围绕举重进行的张湘祥现在已经有了走出去的想法,“我离开举重并不是我对举重没有感情了,而是我想知道自己除了举重,能不能在其他方面做得更多、更好。”(记者邱江剑)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