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世界报》驻华首席记者布鲁诺·菲利普绝对懂得享受,他的工作室是后海旁一座四合院。拐过喧嚣的酒吧区和游人如织的湖边,从旁边的一条小巷子进去,喧闹寂然无存。朱漆大门打开,便是一个曲径通幽的所在。
幽居后海喜欢胡蝶
2000年,菲利普在悉尼报道奥运,4年后,他来到中国。通过四年深度观察中国,如今,他又再次回到奥运报道的前台。只不过,这是一次特别的中国式奥运。
菲利普的“中国式生活”从后海的居所开始,记者一走进他的书房,便感受到扑面而来的“中国风”。古色古香的中式木书架,上面放着几本厚重的中国史书。书架旁边的大幅画像,竟是上世纪初的中国影后胡蝶;红色地毯上盘旋着中国传统的织锦花纹,木茶几上则是茶色的托盘。热情的菲利普为记者倒上茶,用的是紫砂茶杯,杯中荡漾的,应是龙井。院子里,一只毛色白黄相间的猫慵懒地蜷在大美人蕉下,连这只猫都有个中国名字———“花花”。
12版特刊报北京奥运
尽管身处如此静谧优雅的所在,菲利普仍告诉记者,他最近要搬家。对他来说,这大概是奥运最大的“负效应”。“游人越来越多,后海变得没有以前安静了,这影响了我的工作。”
作为世界知名的《世界报》驻华记者站站长,菲利普也自有一套奥运报道计划。“我们一共有8人报道奥运会,其中5人专门负责报道赛事,而我们另外的三个人则负责报道除比赛以外的一切新闻。”
“奥运期间,《世界报》会每天出奥运特刊,大约有10到12版。这份特刊中一半内容关于赛事,而另一半则是关于中国”,菲利普说。“我们试图展现一个比较全面的中国,展现中国不同的各个方面。因为,很多法国人对中国并不了解。”
关注儒教文化与农民工
至于特刊将具体展现中国哪些方面,菲利普表示,他已做了很多准备。“我打算做关于酒的报道,关于年轻人性观念的报道,还有关于油价、关于胡同生活、关于地铁、关于宗教信仰、关于故宫修缮,关于电视报道……”他的列举如数家珍。
菲利普还特别关注目前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现象,“我已经做了一个介绍于丹的报道,作为一个大学教授,她教授孔夫子,而且引起这么大的反响,这在某些层面上印证着儒教在中国的回归。”
菲利普尤其提到一篇介绍农民工人大代表胡小燕的报道。为了这篇报道,他专程赶到广东采访,“她体现了农民工在中国政治生活中越来越重要。总之,我们会报道一个非常广泛和全面的中国。”
2001年两件大事加速中国复兴
采访中,菲利普说,根据他掌握的一个数据,有高达95%的中国人支持奥运,这让他很是惊讶。
但菲利普也承认,奥运是中国人的骄傲,“这象征着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回到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已成为国际社会一个重要参与者。北京奥运正印证了一事实。”
菲利普认为,2001年有两件事情加速了中国的复兴进程。一是中国取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二是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这两件事,让中国成为一个比以往更重要的国家。”
为了“用事实说话”报道中国,四年来,菲利普到过中国许多地方,近到河北山西,远到甘肃广西。而让他对中国印象最深的,则是建设的速度。
“无论你去哪里,即便是边远地区的小角落,都能看到正在兴建的商业中心或住宅楼,我能感受到人们的消费热情。”菲利普说。
让他印象深刻的还有苗族的发展,他曾经打算将苗族作为一个贫困的少数民族来报道,但到那儿之后发现,“他们家家有电视,有手机,这让我惊讶”,菲利普还说,他去贵州的时候正值苗族新年,当地人热情地给他劝酒,差点把他灌醉。“这是一段非常愉快的经历,”他说。
但肯定中国的发展之余,菲利普也认为其中仍有不足,比如收入差距。“在看待中国的时候,我们把发达城市和农村分开来看待,中产阶层和农民阶层,两类人的感受完全不同。”(颜颖颛)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