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记者看首钢:北京奥运的另一道风景
2008年07月18日 01: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稿件为中国新闻网“奥运专稿”,未经特别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七月十七日,百余名中外记者采访新老首钢。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后,首钢先后停止了特钢公司、铁合金厂全部电炉和冷轧带钢厂、重型机器厂、初轧厂和年产二百万吨的第一炼钢厂的生产;二零零七年至今又相继停产了炼铁厂四号高炉和第三炼钢厂等,奥运期间首钢各项排放下降百分之七十以上。图为首钢集团董事长朱继民接受百余中外记者采访。 中新社发 陈文 摄
七月十七日,百余名中外记者采访新老首钢。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后,首钢先后停止了特钢公司、铁合金厂全部电炉和冷轧带钢厂、重型机器厂、初轧厂和年产二百万吨的第一炼钢厂的生产;二零零七年至今又相继停产了炼铁厂四号高炉和第三炼钢厂等,奥运期间首钢各项排放下降百分之七十以上。 中新社发 陈文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
|
中新社北京七月十七日电 题:外国记者看首钢:北京奥运的另一道风景
中新社记者 许晓青
当一些欧美运动员还在讨论戴什么型号的口罩到北京参加奥运会时,北京已在今年年初宣告京城“最知名的大烟囱”——首钢,将以压产百分之五十的诚恳姿态,为奥运营造蓝天碧水。
七月十七日,汇聚北京为奥运新闻大战热身的路透社、俄通社、美国之音、半岛电视台等数十家知名外国媒体与中国媒体一行一百二十余人,驱车数百公里,从北京石景山到河北唐山曹妃甸,一路探秘“为奥运搬家”的首钢。
石景山,这个天安门以西二十公里的地标,近一个世纪来,曾因首都钢铁厂而成为繁荣的中国钢铁重镇之一,而今在外国记者眼中,这里已是一座宁静的公园。
蓝天白云之下,颇具清代宫廷建筑韵味的首钢大门十分抢眼。厂区内的“群明湖”上亭台楼阁、雕梁画栋。绿茵深处,小桥流水与远处已停产的烟囱和高炉相映衬,成为一道另类的风景。
法国电视二台的首席记者高勐是第一次来到首钢。他说:“我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好奇,一座巨大的钢铁厂要为了奥运会而搬家,真是令人难以想象!”
高勐对记者说,重工业的污染排放,其实是一个全球化的命题,中国抑或法国,都面临同样的困惑。他说,在法国,大型钢铁厂的未来出路或者是自行关闭,另外开拓廉价的海外供货市场,或者就是升级换代,比如让电脑和机器人实现全自动的工作,减少污染对人的侵害。他感慨,“地球的环境面临挑战,大家都别无选择!”
半岛电视台的资深记者纳赛尔在停产的首钢炼铁厂第四高炉前细细观望。能说汉语的他,让留守在石景山厂区的首钢工人都感到好奇。
纳赛尔说,“我是第二次到首钢,这里的风景让我觉得很亲切”。原来纳赛尔在成为半岛电视台记者之前,一直在中国经营一家贸易公司,他告诉记者,“以前是为了生意,来首钢参观,现在则是来采访,这里景物变化不大,但确实大部分都停产了!”
“首钢搬迁是不是将污染源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奥运之后,首钢会不会整体上市”,面对首钢董事长,外国记者纷纷开炮。
在锁定污染减排话题的同时,也有不少外国记者关心首钢近八万名在职工人,在这场“大搬家”中的命运。
来自德国的女记者尤塔忙着采访首钢老员工边树南。边树南面对众老外的话筒说道,“我在这里工作了十多年,对停产的第三炼钢厂特别有感情,因为这座厂只有‘十六岁’,还算是青壮年时期,主要是为了奥运停产,根据工厂的安排,我留守在这里。”
当得知首钢三年之前,就启动分流安置六万余名富余员工,并对每个工人的职业发展作出“一对一”的规划,外国记者纷纷提笔记录。
在品尝完首钢工人平时喝的豆浆及小米粥后,这座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钢铁老厂,更让外国记者有些恋恋不舍。完
【编辑:唐伟杰】
相 关 报 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