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伦敦四月十三日电 (记者 李鹏)中国驻英大使傅莹十三日在英国《星期日电讯报》上撰文说,中国融入世界不是凭着一颗诚心就可以的,挡在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这堵墙太厚重了。
回忆起北京奥运火炬六日在伦敦传递,傅莹说:“这一天将以北京和伦敦之间的一次碰撞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傅莹表示,北京奥运火炬全球传递让十三亿中国人民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也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但是,参与火炬传递的中国女孩问傅莹“这哪里是养育了莎士比亚和狄更斯的国家啊!”、“英国人的绅士风度到哪儿去了?”,并且有年轻人给傅莹写信,对英国媒体的报道感到“悲哀、愤怒,也有不解”。对此,傅莹担心:“像我这样身处中西方之间的人,不能不对中国和西方国家公众间彼此印象向不同的方向下滑感到忧虑。”
她在文中写道:“为什么在涉及中国的问题上,一些媒体一概而论的随意批评能够被西方公众不加思考地接受,为什么没有人质疑,这样的批评到底涉及到哪些具体问题,确切情况如何?为什么一些报道,包括数字,能够在毫无事实依据的情况下连日登载在新闻里面?”
她说,那些大声抗议和示威的人里,很多可能从来没有见过西藏。“西藏有宗教活动场所一千七百八十余处,平均每一千六百人一处,比英格兰地区每三千一百二十五人一座教堂的比例还要高。西藏也面临复杂的问题,有人让宗教卷入政治,但是一个基本事实是,人民群众衣食无忧,居住条件不断改善,而解决温饱问题正是历届中国政府多少个世纪追求的政策目标。西藏有自己的自然特色,不会像东部城市一样完全工业化,但是它会以符合自己的方式,与中国其他地方一样不断取得进步。”
傅莹感到忧虑,在最近事态的冲击下,八〇年后出生的中国年轻一代“开始对西方世界进行新的集体的反思。我的女儿也是西方文化的爱好者,在我们周末长时间的网上交谈中,她至少问了几十个‘为什么’。我深深地感受到她的困惑。很多对西方持有浪漫看法的年轻人,对西方媒体妖魔化中国的企图十分失望,而妖魔化往往会引发相应的反作用。”
傅莹表示,在西方很多人抱怨中国对媒体不够开放。“而在中国,我们则认为西方媒体也应该学会如何努力获得尊重。如果西方媒体能够更加关注和报道今天中国的真实情况,而不是纠缠一些不存在或者陈旧的问题,这将有助于改善他们的声誉。”
她在文章最后写道:“世界曾等待中国融入世界,而今天中国也有耐心等待世界认识中国。”
专题网站: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