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未来生活的可能面貌——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零碳:未来生活的可能面貌

2010年06月25日 10:59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早就听说,城市最佳实践区其实是整个世博园区最贴近“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场地。偏安世博园西北隅的城市实践区,几乎是整个世博园区最和谐的地方——那里没有几个小时队伍,拥有活水公园、绿树成荫,最为关键的是,它的各种城市案例几乎展现了我们未来生活的可能面貌。

  活体建筑馆

  伦敦零碳馆,这是两座三层小楼搭建起来、中间用天梯连接起来的建筑。顾名思义,零碳馆就是整个建筑的二氧化碳排放为零。在普通人看来,这几乎就是城市中的建筑另类。城市本就是能源集约化使用的典型,完全回归自然的生活当然是没有碳足迹的,但这又如何能使用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进行呢?这也正是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以来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作为整个世博园中实现零碳排放的典型建筑项目,伦敦案例馆能带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不用排很长的队伍,便可步入这个伦敦馆。如果仔细观察,就可发现建筑设计师是完全依照最大限度减少能源消耗的理念来设计的。譬如,玻璃天窗都开在建筑北面,增加室内照明的同时减少夏季烈日的直接曝晒。地板是使用回收的木材制作的,它散发的负氧离子,可以“中和”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从某种意义上说,伦敦零碳馆是一个活体建筑。它类似一个生命体,拥有自己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

  屋顶上,22个五颜六色的风帽,可以利用温压和风压就能控制室内、室外的空气交换,以保持室内恒温状态,兼带还可以给室内除湿。可别小看这些丑陋的风帽,它的设计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利用自然的室内外温压差和风压差而无需电源驱动。建筑墙体本身也是个蓄热体,当温度升高时,墙面的楼板会主动吸热而当温度降低时墙面又会放热,这依赖它们使用回收骨料的混凝土。

  如果把这些风帽看作这个建筑的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区的话,它的循环系统就值得太抒而特抒了。事实上,设计师把这个建筑完全变成了一种收集机制,它可以收集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把建筑变成一个发电厂,给周边的环境进行资源的输出,可以收集自然的雨水然后自己净化,来进行环境输出。利用黄浦江的水变成一个空调,建筑可以自己处理垃圾转化成热能、冷能。屋顶上大面积的太阳能光伏面板,几乎是整个建筑的动力核心。同时,屋顶也可以收集雨水,这些雨水经过净化装置后可以用于冲厕,或者浇灌等等。最后,通过把所有馆内产生的有机垃圾废料回收,再产生能源用在建筑本身。

  伦敦零碳馆的原型来自于世界上第一个零碳排放社区——贝丁顿(BedZED)零碳社区。那里的人们早上会骑电动车去伦敦市区上班,而一天的所作所为都会记录下个人的碳足迹,从而避免过多的能耗和带给环境的破坏。

  食物也可以零碳

  在零碳馆另一栋建筑的底层,就是零碳酒吧。就像位于贝丁顿的生态村一样,酒吧餐厅里的食材全部由有机农场提供,用最节能的运输方式送到“零碳馆”,并由著名的营养学专家亲手烹制,再盛放在饼干制成的餐具中,端到餐桌上来。这里的小有机农场来自于屋顶的“都市农田”,屋顶覆盖的大面积植被,可以种植蔬菜,灌溉所用水源也是来自屋顶的雨水收集系统。餐厅内的设施由废旧轮胎、水管、瓶子回收再利用而成。

  事实上,厨卫垃圾中的分类和餐具的洗涤造成了生活中的大部分污染。零碳馆餐厅的餐具用奶油味的曲奇饼干烤制,经过特殊处理而成。如果你在餐厅内享用完一份牛腩饭,还需要一点甜点的话,不妨把盛用饭点的盘子给吃了吧。二氧化碳也就这样可以用吃的方式消失。而剩饭剩菜,则在沼泽池中降解为生物能源。

  就连零碳酒吧的啤酒,味道也是与众不同。这些利用“余热制冷”的新方法来冷却麦汁,大大降低了啤酒制作过程中制冷系统的电耗。

  就连走道上的垃圾箱,白天只是一个存储垃圾的箱体,到了晚上,它面上的太阳能电板就开始发挥作用,使用白天蓄积的太阳能,从而成为一个路灯。这里的点滴,无时无刻不提醒你,在这座建筑里,增加一丝碳排放都是罪过。

  有趣的是,在上海世博园内的这个零碳馆,其技术和零碳产品几乎都采购自中国本地。随着中国国内绿色节能建筑题材的兴起,房地产开发商开始以节能建筑设计为自己的楼盘增值。据馆长陈硕介绍,节能建筑的成本并不高,根据在中国的采购成本,每平方米大概投入1200元,就可实现一个社区的零碳排放。

参与互动(0)
【编辑:梁丽霞】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