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离收藏有多远——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低碳离收藏有多远
2010年05月13日 10:31 来源:中国商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当今社会,低碳逐渐成为时髦词,种种定位低碳的消费品随之流行起来,比如“新能源”汽车、“环保”热水器、“绿色”家电等等。与此同时,收藏也不甘寂寞,低碳金条、低碳贴画、低碳交通卡等纷纷涌现。一时间,低碳与收藏犹如骤然升温的天气一样,让人不得不加以关注。

  那么,这些以低碳为特征的收藏品,究竟都是些什么藏品?收藏真能实现低碳吗?在低碳一词逐渐流行于收藏的同时,也有不少收藏者对此提出了质疑。

  “低碳”收藏渐流行

  所谓低碳,就是以减少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目前,低碳作为产品标签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而低碳与收藏联姻则是近期才开始流行起来的。

  眼下活跃在京城公园的地书就参与到了低碳行列。地书就是用由海绵制成的地书笔蘸上水在地上写字,代替了传统的纸墨书写方式。由北京一家地书协会发起、旨在提倡“低碳好生活”的地书活动于日前在陶然亭公园举行。一些活动的参与者就认为,地书有艺术价值,而且可以通过拍照、录像的形式进行收藏,算得上是低碳收藏品。

  再将目光转向上海,一款援助低碳、限量发行的“世博绿色出行低碳交通卡”引来了不少人的关注。据发行方介绍,这种低碳交通卡首次限量发行2万张,此卡的20元收益部分(全价40元)将用于低碳农业项目和清洁能源计划,不少企业和演员都认购此卡。

  不仅如此,最近的黄金市场也推出了一些低碳产品。比如某商家推出的低碳金条,就号称其生产环节和材料都采用了低碳工艺。

  不少利用废弃材料制成的低碳艺术品也纷纷登台亮相。在上海世博会召开前夕,为倡导环保理念,日本民间艺术家宇野美纪子创建的“易拉罐艺术组织”就利用回收的易拉罐,特别制作了参展上海世博会的各国国旗。而在此之前,宇野美纪子还曾用易拉罐创作了不少花卉、金鱼等造型的精美艺术品。无独有偶,不久前,辽宁锦州市太和区钟屯乡的一位76岁老人牛素琴制作了一幅以计划生育为题材的低碳贴画,这幅贴画的原料全都来自草根、树皮、沙粒和废纸。除此之外,收藏领域里还出现了一些颇具创意的低碳作品,比如用废弃螺丝制成的奖杯、用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小型雕塑等等。

  短短时间里,各种以低碳为特征的收藏品琳琅满目,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低碳,这个原本与收藏不太沾边的字眼,也与收藏走得越来越近。

  是善意还是噱头

  这边,收藏市场上还在不断上演着低碳大戏,那边,“低碳收藏品”越来越多的现象,又引起了不少藏界人士的关注。

  就拿地书来说,北京收藏者刘钢就认为:“地书仅是老年人的娱乐活动,本身既称不上艺术,又没有可以收藏的方法。”在他看来,地书虽然达到了低碳的目的,但距离收藏还差得很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的潘汝清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内容上用水代替墨汁,拖布代替毛笔,并没有充足的收藏理由。”她还认为,以低碳为口号的地书活动,本意只不过是用低碳作为噱头,进而扩大地书的影响。

  而在谈到世博低碳交通卡时,刘钢表示:“首批2万张?数目太大了,我认为它的收藏价值并不高。刻意为低碳而生产大批量的地铁卡,反而是一种浪费。”他还认为,即使是企业和演员的购卡行为,也都不是收藏目的,而是商业炒作行为。“企业会乐于购买这种低碳公交卡,因为它往往以较小的成本获取媒体高曝光率和公益影响力。”

  低碳金条的来龙去脉也值得推敲。有业内人士提出质疑,金条的加工需要放在坩埚里高温加热直到变红,在这个过程中很难找到低碳加工的可能。如果抛开工艺看,不难发现,在产品同质化的时代,商家更多地想借低碳一词增强产品的差异性。让收藏者为低碳买单,提高产品销售量才是真实意图,而并非善意地为收藏者提供更有价值的收藏品。

  所以,在不少藏界人士看来,目前市场上不断上演的一场场低碳收藏节目,很多都是以低碳为噱头,因此需要收藏者保持警惕,悉心甄别它们的收藏价值。比如被博物馆收藏的低碳贴画,一些收藏者就认为,这种贴画主要是博物馆用于宣传的目的,“虽然选取了草根、树皮等天然材料,但本身不具备太高的收藏价值”。

  收藏真的能低碳

  虽然收藏市场上的低碳作品被屡屡划上问号,但不能否定收藏也能低碳的可能。一些收藏者表示,收藏是能够让人陶冶心灵、修身养性的一项活动,在不违背这个原则的前提下,以低碳为出发点,利用建筑废料、可降解材料创作的优秀作品也同样具备收藏价值。

  以近日被悬吊在今日美术馆的“凤凰”装置展品为例。据悉,这两只凤凰的所有部件都来自建筑废料:脖子是挖掘机的前臂、羽毛是铁锹,看起来红艳艳的凤冠是用安全帽拼接而成。它们带给人的视觉冲击是原始而粗犷,作品也在潜移默化地昭示着收藏携手低碳的可能。

  资深艺术品投资顾问石建邦就表示,这些变废为宝的低碳创意产品就是实现低碳收藏的一个方向。“我曾收到西班牙某次展览寄来的一个小雕塑,它通体由废旧螺丝制成,我认为这样的环保创意作品很有收藏价值。”

  除了变废为宝的创意产品,石建邦还认为,收藏能够实现低碳的另一个方向就是沿袭中国的传统工艺。“中国传统的造物思想秉承天人合一的朴素审美观,它有着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比如书籍,古代常常采用柔软的纸张、小巧的对页,既朴素典雅又易便携,不少在拍卖场上走俏的名人书札就体现着既实用又审美的造物思想。”

  刘钢也认为收藏与低碳有着很大的关系。他从纪念品的制造上诠释了低碳的可能。“举个反面的例子,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奥运过后一定会有部分奥运特许商品库存,这些没有销售出去的产品怎么办?销毁吗?”他认为,收藏那些在历史上经过使用遗存下来的、而非“刻意”制造的纪念品,便是一件既环保又有价值的收藏方式,比如奥运门票。

  收藏该如何低碳

  “要知道收藏如何才能低碳,就该明白老祖宗留下的是怎样的造物思想,可以对比看看今天收藏市场上的一些败笔。”石建邦从收藏工艺品的制作上提出了低碳方法。

  “前不久,一件硕大的寿山石雕问世,这样一个花费巨资的炫富工艺品实属浪费,处处充满着匠气而非艺术气息。还比如,那些镶嵌玉石的骷髅器物,真不知它有什么实用价值,整体造型装饰又造作又不雅。”石建邦认为,现代工艺品浪费现象严重,最重要的解决办法是追本溯源,向古人学习低碳。“通过采用天然原料,凭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也能造出典雅和华贵的器物来。”在他看来,不论是古人通过雕、刻手段加工的玉石,还是陶土经过系列简单流程制成的瓷器,很多都具备着较高收藏价值,而这也是现代工业生产下,很多藏品所缺失的低碳品质。

  同样,刘钢也希望杜绝收藏领域的污染和浪费现象,并对此提出了收藏方面的建议,“一年一度的世界地球日,以及哥本哈根气候环境会议,其实都是倡议低碳生产生活理念。作为收藏者,完全可以收藏与世界地球日、哥本哈根会议有关的纪念品,比如邮票、当日报纸、环保袋、摄影图片等等。”

  他认为,收藏实现低碳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收藏在历史状态下,通过使用自然而然留存下来的纪念品,“电视购物恶炒的金表、非官方制作的工艺纪念品,很多都是为商业目的生产的纪念品,不仅没有收藏价值,反而造成奢侈浪费。避免以商业销售为目的的人为性、刻意性制造行为,收藏便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低碳。”

  看来,收藏从古至今都与低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论是传统的“天人合一”造物思想对于今天收藏的辐射,还是在历史自然而然产生的遗存,都很好地体现了收藏实现低碳的方式。(见习记者 臧福林)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威】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