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煤技术:将“低碳”还给地球(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清洁煤技术:将“低碳”还给地球(2)
2010年05月04日 10:08 来源:投资者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IGCC是一种成熟技术,所带来的效益也是显著的,而且可以有效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那么,为什么这种先进的技术不能够被广泛地采纳呢?霍华德?赫尔州戈是麻省理工大学的化工专家,他管理一个被称为“碳捕获专项行动”的工业财团。赫尔州戈认为:“技术本身并不是一个限制性因素,关键因素是经济方面的激励。从技术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很快实现这一目标。但如果政府不采取鼓励性政策,在这方面将不会有太大的作为。”

  清洁关键:捕捉与处理二氧化碳

  清洁煤技术关键的步骤是捕获煤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碳。只有这样才能阻止温室气体的排放。妥善处理或者利用被捕获的二氧化碳,则成为研究人员探索的另一个技术课题。

  将二氧化碳注入地表以下已成为现今增加油气开采量的一种常用方法,但其主要目的并不是永久性地存储二氧化碳。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我们能否把二氧化碳安全地存储在我们想存放的任何地方?

  科学家认为,最安全的办法是将捕获的二氧化碳永久地存储于地表以下的某一个地方。主要方法是将二氧化碳“注入”到地表以下并对其进行矿物化后再埋藏。这种方式的潜在威胁是,一旦这些二氧化碳最终通过其他途径被排放到大气层中,将会导致全球变暖进一步加剧。

  另一个问题是,如果在努力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同时,人类依然不断增加化石燃料的消费量,那么减排的任务会异常艰巨,这是因为对二氧化碳液化后再存储的庞大投入,相当于人类开采原始化石燃料的投入!

  美国地质学家最近的一项研究成果,给人们提出了这方面的警示。50年前,为了增加石油产量,得克萨斯州一个古油井曾被注满二氧化碳,并用水泥加固管道。不久前,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地质学家乔治?古斯瑞获得了其中一块加固水泥,发现其中的一部分已经出现了斑点,科学家推断这是由50年前存储的二氧化碳和地下水混合后形成的碳酸腐蚀所致。这一结果提醒人们,海底存储的二氧化碳可能会对起加固作用的水泥产生腐蚀,利用这种方法存储的二氧化碳最终仍然有可能会被释放到大气层中。果真如此,削减二氧化碳排量所带来的暂时性好处将会消失殆尽。

  然而,多数人依然对这种方法保持谨慎的乐观态度,认为人类已基本掌握了正确处理这一问题的大部分技术。截至目前,采用这种存储方法,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和达科他煤气化厂都已分别存储了2000万吨二氧化碳;阿尔及利亚的一个天然气田也存储了1700万吨二氧化碳;荷兰的一个项目则存储了800万吨二氧化碳。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迁专家小组估计,采用适当的技术可以将所存储二氧化碳总量的99%保留100年以上,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一年限有可能增加到1000年。

  除了对二氧化碳捕获后进行存储、出售给石油公司,用以增加油气产量之外,另外一种方案是利用二氧化碳生产甲醇,它是比氢气更实用的燃料。 目前,人类已经吹响了向“氢能经济”迈进的号角。但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氢气生产之外,氢气的输送和储藏都需要全新的设施,并且燃料电池技术也必须有实质性的进展。相比之下,“甲醇经济”则相对容易实现。因为利用二氧化碳和氢气生产的甲醇是一种液态能源形式,可以使用目前的设施来输送甲醇,并且甲醇经过改进后就可以作为汽车燃烧使用。

  美国南加州大学洛克尔碳氢研究所所长、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乔治?奥拉赫教授是“甲醇经济”的积极倡导者,他对此充满信心。他说:“从以碳为基础的经济向‘氢能经济’过渡是一种美好的设想,但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而我们拥有大量可以循环利用的二氧化碳。”

  目前,随着国际上IGCC机组从示范到商业化的运行,国内也开始大力发展IGCC技术。华能天津IGCC绿色煤电工程示范项目已经于2009年5月批复,现正在建设过程中。目前国内已经报批和进行可行性研究的IGCC项目还有:华电杭州半山IGCC工程示范项目、中国烟台发电厂IGCC项目、中广核东莞电化太阳洲4×200MW IGCC示范工程项目等。由于IGCC项目符合国家的节能减排政策,国家发改委已经开始重视并对IGCC项目采取很宽松的政策,以前没有审批,主要是考虑初期投资非常大。(记者 施路)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