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延长产业链抗风险——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评论:延长产业链抗风险
2010年04月27日 08:50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不论风电还是太阳能发电,新能源企业涉足电厂开发似乎已经成了潮流,一些企业在生产规模化的压力之下选择“自行消化”部分产能。这样做的逻辑在于能够解决眼下的需求问题,抵御市场波动和竞争的风险。

  新能源设备制造是大规模的制造业,必须靠整体化、规模化才能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近两年,我国不论风电还是光伏发电设备制造企业数量都迅速膨胀,国家有关部门给这两个新能源的制造业都贴上了“过剩”的标签,尽管这一说法尚存争议,但国内产能饱和度较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以风电设备制造为例,近几年我国风机制造业经历了高速增长,从过去风电设备主要依靠进口,到现在国内已经形成了80多家风电设备制造企业。按照业内人士的估测,拥有50万千瓦制造能力的风电设备商才能具有规模效应,以此计算,我国风电设备制造能力为4000万千瓦,这一生产能力已经超过目前全球的需求。

  光伏设备制造业自不待言。我国多晶硅产业长期处于“两头在外”的格局,国内需求没有明显的增长,光伏产业链上的多数企业都在为国外企业“打工”,而国外光伏行业的支持政策也不稳定,靠政策吃饭的这些光伏企业事实上面临着很大的风险。

  长城证券新能源行业分析师周涛认为,新能源企业选择涉足下游的垂直整合是其扩大市场、抵御风险的一种措施。他表示,投资电厂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新能源企业的价值。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延长产业链或许是新能源发展瓶颈期的必然选择,新能源企业可以通过“电厂开发+设备制造”的模式,为设备的规模化产销储备比较充足的订单。

  业内人士指出,涉足电厂开发的模式似乎更适用于光伏企业。光伏发电的规模可以做得比较小,需要的资金也相对较少。光伏企业往往“傍”上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合作在各地投标光伏项目。而风电场的建设动辄规模较大,现有的风电企业涉足风电场开发的往往是依靠母公司的支持。

  航天机电在此前的公告中称,与中国华电集团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甘肃嘉峪关10MW光伏电站项目,将进一步提高公司参与国内外光伏电站的市场竞争能力,积累并丰富公司光伏电站项目EPC工程能力及工程资质,加快EPC工程核心团队的队伍建设,通过光伏电站投资引领产业链上下游产能的持续消化。

  不过,当前国内新能源发电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上网瓶颈,新能源企业利用自身的设备制造优势切入下游,在平抑产业链风险的同时,也意味着设备企业将原本能够一次收回的成本分摊到了以后若干年,这将对公司的现金流形成考验。(记者 李阳丹)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