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种能源结构的形成,一方面可能是丰富的煤炭资源极其相对成熟的开采技术使中国长期以来专注于以煤为主的能源利用;另一方面,可再生能源开发使用中的一些技术性难题以及建成投产后居高不下的成本也造成了相当的阻碍。就目前国内发展速度最快的太阳能、风能发电来说,屡屡遭受产能过剩的质疑。对此,有专家指出并非真的过剩,而在于成本过高、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原因造成的市场有效需求不足。
哥本哈根之后,气候、环境和能源问题环环相扣,愈发凸显。从长远来看,清洁能源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选择。硬件上,中国地大物博,并不缺少可再生能源。数据显示,我国风能资源总量约为7~12亿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4~2.4万亿千瓦时;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的面积占国土面积96%以上,每年地表吸收的太阳能大约相当于17000亿吨标煤的能量;当前可利用生物质资源约2.9亿吨;可开发的水能资源总量约为6亿千瓦左右。
软件方面,政府对发展可再生能源也予以了相当的支持力度。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颁布后,可再生能源进入了快速发展轨道。从2005年开始连续4年时间,每年总量都在翻一番:2005年时水力发电总装机容量达1.17亿千瓦,到2008年已增长至1.71亿千瓦;风力发电在2005年的时候只有70多万千瓦,到2008年底骤升至1200多万千瓦。
时机是否成熟?条件是否具备?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就像4月9日的研讨会上,艾伦·麦肯泰在踌躇之后避重就轻地回答:“我见到的中国工程师给我的印象是,他们都有长期发展可再生能源方面的计划,包括研发和市场开发方面,我相信他们很有潜力。”言外之意或许可以解读为:未来的趋势已经很明显,此刻再讨论时机和条件还不如直接行动、开发潜力。
发展的隐忧:过剩之辩
记者近日参加的多场与气候、能源相关的研讨会上,总会有人提出可再生能源产能过剩的情况。风能是其中首当其冲的一个行业。
去年国务院印发的一份通知中,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六大行业被确定为产能调控和引导的重点。此后,媒体关于风电产能过剩的结论开始频频见诸报端。但记者接触的多位专家均不认同这一观点。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产业经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刘峰说:“我国的风能发电装机容量还很小,风机的生产出现的”过剩“,主要是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我们应该克服由于成本过高、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因素造成的这些瓶颈,扩大市场消费,而不是去抑制生产。”他指出,之所以会得出“风能行业产能过剩”的结论在于没能从风力发电的全产业链条进行分析,而只是看到了其中风机制造的一个片段,“感觉价格降下来了,不好卖了,就过剩了”。
3月底的清华大学中-欧全球气候变化学术峰会上,发改委能源所副所长李俊峰说:“风电场的建设,每平方公里只能安装0.6~0.7万千瓦风电机组,如果按中国目前每年装机1000万千瓦风电来计算,至少需要先‘圈’出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所以发展风电先‘跑马圈地’是必要的。对于风能这样的可再生能源,刚刚发展两年就开始品头论足还太早。起码要等10年后再做评价。”
此次中国-苏格兰海上风能合作开发研讨会上,苏格兰国际发展局的高级执行官保罗·欧布兰介绍苏格兰的风电过剩多是由于地广人稀导致电生产出来以后却无法输送到一些偏远地区,他认为中国在这方面很幸运,因为沿海地区都是大城市,人口集中,这样海上风电并网也就需要20~30公里左右的电缆就能到达主要城市。
每个人都从不同角度解释中国的风电并非过剩。而仔细对照国务院通知,会发现过剩的也并非风电本身,而是风电设备。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已拥有80多家风电机组整机制造企业,上千家叶片、变速箱等各类零部件配套企业,同时国企、民企等各种性质的企业都开始进入这一行业,导致了风电行业散而不精、整个风电设备制造行业大而不强的特点。政府对风电设备制造产能过剩的确认将有利于企业产品和技术的升级,形成良性竞争和优胜劣态。并对已经进入或即将进入低端风电机组设备制造的企业起到警示的作用,减少不必要的资源和资金浪费。
而对于风能本身来说,可以预见未来很长时间都将是政府鼓励和支持发展的可再生能源。 (记者 蔡若愚)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