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企业携装备制造商 关键设备国产化提前10年——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核电企业携装备制造商 关键设备国产化提前10年
2010年04月16日 15:54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成立了仅仅一年,就将我国部分核电关键设备国产化的进度提前了8—10年,这正是“中广核核电设备国产化联合研发中心”(下称“联合研发中心”)成立的意义所在。4月10日,联合研发中心在大亚湾核电基地召开一届二次全体理事会,包括东方电气集团、中国一重集团在内的58家国内核电设备制造骨干企业代表出席会议,对当前中国核电设备国产化联合研发成果进行全面总结,就打造核电设备制造“中国舰队”等问题共商大计。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与科技装备司副司长黄鹂、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总工程师隋永滨等政府部门官员和专家出席会议并参与讨论。

  强强合作加速国产化进程

  记者从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了解到,联合研发中心是我国唯一一个以核电国产化研发为己任、以推动核电产业发展为最终目标而自发形成的企业联盟,成立于2009年2月,由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发起,包括东方电气集团、中国一重集团、中国二重集团、哈尔滨动力设备公司、上海电气重工集团在内的近60家国内核电设备制造骨干企业共同组成。

  “联合研发中心为诸多企业搭建起了共同推进核电设备国产化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的平台。”沈阳电力机械总厂的代表说。

  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是目前全球在建核电机组容量最大的企业,拥有在建机组数量12台,占国内在建机组总数的60%。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正是利用了自身在核电建设项目上的优势,为联合研发中心提供了平台,让各参与单位以此为依托共同致力于中国核电设备国产化的研发,努力实现我国核电技术与装备自主化,提升国内核电设备成套供应能力,共同促进核电事业的长远发展。

  联合研发中心成立后,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与多家成员单位签订了国产化联合研发任务书,共60份,内容涉及核电站设备国产化研发的各个方面。同时,与部分企业签署了联合研发协议、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全面技术支持协议等等。

  大连深蓝泵业有限公司的代表表示,协议书的签订,对双方共同推进核电装备研发试制工作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尤其是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在技术、经验方面不遗余力的支持,使得研制进展较为快速。

  据介绍,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在联合研发中心的平台上,将自己在多个项目上积累的设备研发和生产的大量经验数据与装备制造企业分享,把设备制造的图纸、技术规格书以及以往的制造经验无偿提供给设备研发企业,并在设备研发过程中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持和指导。这些经验和指导,让国内核电设备生产厂家节省了大量的资金和成本,部分重要设备的国产化时间缩短了8—10年。

  中国核电的新鲜力量

  联合研发中心成立一年多来,在核电设备与技术国产化的研发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先后开展核电设备研发活动60余次,实现了CPR1000核电站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大型锻件工艺实现自主化等重大突破;解决了制约核电站核岛主设备大锻件等关键瓶颈资源问题,结束了国内无法自主生产的历史;同时,企业间通过紧密合作,利用研发中心这一技术平台集中攻关,先后使余热排出泵、电动辅助给水泵、安全壳喷淋泵、低压安注泵、核一级电动截止阀等一批核电站泵阀类设备通过了鉴定评审,不但打破了国外相关设备的垄断,而且开拓了国内泵阀产业的发展方向。

  除了硬件的国产化,联合研发中心也在软件上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一年来,联合研发中心在国产化推进工作中总结形成了大量的指导性文件,如出版设备鉴定大纲文件30份,基本涵盖核电设备鉴定的所有类型;形成各类工艺的评定指导文件14份,对核电设备国产化研发工作的全面、深入和大规模开展提供了珍贵的依据;在供应商指导方面,共审查供应商国产化研发相关文件574份。

  国家能源局等有关部委充分肯定了联合研发中心的意义和成果,认为其“为中国核电设备国产化建立了一个共同发展的平台,为我国核电的产业化发展注入了新鲜的力量”。

  沈阳电力机械厂的代表表示,联合研发工作进一步加强了中广核集团与装备制造企业的合作,建立起长期、稳定、互惠、共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有利于双方的长远发展。

  联合研发中心理事长、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束国刚表示,从法国、韩国等世界核电先进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要实现核电发展由引进技术到形成自主品牌并成功“走出去”,势必需要一批优秀的本土供应商团队作为强有力的支撑,这也必将为本土供应商团队开创更加广阔的世界核电市场。

  他指出,下一步,联合研发中心将深入挖掘设备制造企业的潜力,拓展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与企业的合作模式,在百万千瓦核电机组未实现国产化自主制造的设备上全力投入,为核电设备制造水平和技术能力的全面提升积蓄能量,为我国核电实现“走出去”奠定基础。(记者 段心鑫)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