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新标准:检测认证体系正配套制定——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风电新标准:检测认证体系正配套制定
2010年04月12日 10:16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最近发布的《风电标准体系框架(讨论稿)》(下称《标准框架》)中,拟定的标准共计173项,从“风电场风能资源测量和评价技术规定”到“风电入网监控和检测”,涉及风电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这份只是讨论稿形式的《体系框架》涵盖的面虽广,但毕竟只是一份纲领性的文件,还需在接下来的编制工作中加以细化和落实。因此,当天的会上,来自各企业及研究机构代表纷纷就各自关注的领域和当前风电产业的热点,对《标准框架》提出了修改和完善建议。

  如何规避行标“先入为主”?

  在国家能源局全面启动风电行业标准建设的同时,3月26日,工信部在网站上发布《风电设备制造行业准入标准》(以下简称准入标准),向业界公开征求意见。意见稿从生产企业设立、工艺装备与研发测试、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技术进步、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安全生产与劳动保障等方面,对生产并网型风力发电机组的企业提出了要求。两部门同时发布针对同一个行业的标准文件,让人不免要问:两份文件之间到底有何区别?

  3月29日的会议上,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节能与科技处处长修炳林对《中国能源报》笔者表示,工信部所发《准入标准》提出的是对企业进入风电设备制造业领域的门槛要求,是从企业生产和运营环境的角度编制出台,但国家能源局所启动的标准建设着眼于产业技术升级和健康发展,提出对于风电从业单位所需的技术条件,并为从业单位的技术研发提供指导,两者侧重点不同,也并不冲突。

  尽管如此,业界还是普遍关心,目前风电行业已制定出台的标准门类很多,例如在设备制造领域,有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此前发布的国标(GB)系列,还有各大企业自身制定的企业标准,如何在新启动的标准体系制定工作中吸纳已有的国家和企业标准,如何规避行标“先入为主”?

  “已有的国标和企业标准是制定行业标准的重要参考,在新制定行业标准的工作进程中将被逐一理顺,避免重复。”国家能源局节约能源与科技装备司司长李冶表示,风电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也对相关制造企业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国标中的关于风电设备的技术标准还需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为此,此次成立的标准制定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聘请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一位副主任担任领导小组副组长,以在行业标准制定过程中,加强与国标的协调和统筹。

  事实上,此前,国家能源局已先期启动过风电产业技术标准的编制工作,并吸纳了业内一些龙头企业承担标准的编写工作。例如在国家能源局去年下发的《2009年第一批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的通知》中,中国华电集团新能源公司与国电机械设计研究院作为主要起草单位,共同承担《风电场运行指标与评价导则》和《风力发电场调试规程》两项重要标准的制定和编写工作。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范炜告诉《中国能源报》笔者,目前,这四项标准的编制初稿正在加紧制定,将于今年8月份完成初稿,并报送国家能源局审核。“国内很多风电场在这四项标准方面都有制定,我们在编制过程中,都在充分调研一大批风电场运行和管理情况的基础上,通过企业之间的对标,筛选出对于各个风电场规划建设、运行管理有指导作用的共性标准,作为行业标准的参考。”范炜说。

  有业内人士认为,在理顺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关系问题上,理想的处理办法是国标应强调产品的基础通用性,而行业标准则应对配合工程的设备制定相关技术参数。

  中国标准应有国际话语权

  我国目前沿用的风电标准大部分根据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标准转化而来,其他国际通用的如德国劳埃德GL标准、丹麦RISOE的DNV标准也主要依据这些国家的开发建设条件和经验制定,并不完全适合我国的气候特征和地理环境。近年来,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企业“走出去”不断升温,因此,如何在即将制定出台的国内标准体系及时与国际标准接轨,为企业“走出去”扫清技术标准壁垒,也引起了众多业内人士的热议。

  刚刚从荷兰参加国际标准研讨会的风电资深专家、中国风能协会副理事长施鹏飞表示,他参加过无数次有关风电国际标准的研讨会,发现在涉及国际标准问题上始终缺少中国代表的身影。IEC每次发布标准后,都会征求传统风电大国如丹麦和西班牙的修改意见,却未听取中国的声音。这就导致很多标准制定出来后很不适合中国的情况,严重制约中国产品到海外开拓市场。因此,他提出,中国的风电产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已经在全球位居前列,中国的风电产业标准体系也应该找到与之相称的国际地位,及早谋得在国际标准体系制定上的话语权。

  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风能设备分会副秘书长沈德昌对国际标准于国内条件不适合的现象也有同感,他以中小型风力发电机在国内的推广情况为例向笔者介绍道,国际上通用的中小型风机的额定风速是12—13m/s,但按照国内大多数地区的风况条件,国内中小型风机要想发挥最大效率只能将额定风速定在6—8m/s,生产企业纷纷把产品的额定风速定在了6—8m/s,这样一来,国内的中小型风机在出口到国外市场时,就经常被指出不符合国际标准规定而不被认可。这对于目前国外市场份额占据一半空间的国内中小型风机产业无疑是个巨大制约。

  对此,施鹏飞指出,一方面,在制定国内的风电标准时,应该广泛借鉴和吸纳国际标准,但与此同时,对于国际标准中不适应中国发展条件的内容,应该及时向国际标准指定机构反馈,并提出修改意见,“中国风电企业‘走出去’的市场主要定位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但他们由于自身没有通行的标准而主要依据欧洲标准对产品进行检测和认证,这对中国很不利。因此,及早制定出中国的标准体系并使之尽快‘国际化’已迫在眉睫。”

  目前正致力于在国外开拓市场的华锐风电董事长韩俊良则建议,此次国家能源局所设立的6个标准编制小组之外,应单独设立一个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小组,全面负责与国际标准的对接工作。

  检测认证体系正配套制定

  在此次标准化工作会议上,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副巡视员陈建国提出,行业标准体系应该还包括对产品的认证和检测体系,例如对产品性能的安全认证标准,这对目前风电产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陈建国指出,检测认证是产品进入市场前必不可少的环节,产品的安全和稳定性能与产品的技术水平同等重要。

  李冶对此表示,在标准制定的同时,风电行业标准委员会还将推动标准的应用,在标准的指导下,加强产品的检测和认证工作。据他介绍,国家能源局将牵头组织成立国家级的风电行业检测和认证中心,目前已经陆陆续续开始落实,如并网、风机叶片、海上风电方面分别由中国电力科学院、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华锐和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承担具体工作。

  北京鉴衡认证中心依托于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近年来也已开始对风电设备及相关零部件的检测和认证工作。据该中心主任秦海岩介绍,目前,中心正筹备建立中小型风力发电机的检测和认证小组,完善对于风电产品的检测和认证范畴和功能。

  此外,有关海上风电标准是否应被单列,以及如何加强各个行业标准制定小组之间的沟通协调等问题也引起各方热议。对此,修炳林表示,《标准框架》(讨论稿)此次发布会后将广泛争取业界的意见和建议,并在未来出台的标准体系中将被集中吸纳。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