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民资进入垄断能源行业要有切实措施——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鼓励民资进入垄断能源行业要有切实措施
2010年04月09日 13:05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近日,国务院召开的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出“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交通电信能源基础设施”等行业。而早在2005年,多部委就已联合出台了被外界看作是“民营经济宪法”的“非公经济36条”,文件中明确提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在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行业和领域,加快进行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并首次提出了民营经济在行业准入方面“非禁即入”的原则。

  民营企业伴随着改革开放春风而生,以其灵活的体制和对市场的切身理解,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增加经济活力、推动技术进步、调整经济结构以及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重要力量。根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的数据,民企工业增加值为18.7%,国企工业增加值为6.9%;企业总资产方面,民企增长20.1%,国企增长为14%;从业人数方面,民企增长5.3%,国企增长0.8%;非国有经济以占国家40%的资源,创造了占国家70%的GDP,并吸纳了80%的劳动力,而占国家资源60%以上的国有企业,对GDP的贡献却不足30%。

  然而,截至2008年,我国私营控股投资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中占13.6%,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占6.6%。在石油、电信、铁路等垄断行业中,民间资本占比更低。2009年,“国进民退”成为空间敏感的一个话题。国有经济做强做大,不断攻城掠地,“四万亿投资计划”大量落袋于国字号企业,民营企业失落退出;近十万亿的信贷,民营企业只分到了三成,中小企业占比更低;已出台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共和国的长子——大型国有企业也受到了明显的重视和偏爱。

  放眼能源领域,在石化行业,民营企业石化原料短缺,只能在产业末端分一杯羹,一些制度性、结构性壁垒阻碍着民营资本进入石化行业中上游;曾在新能源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民企近来不断遭受国字号企业的挤占,甚至不依傍国有企业“大树底下好乘凉”,就只能在夹缝中艰难生存。

  要打破民间资本投资垄断企业的“玻璃门”的呼声不断,鼓励民资进入垄断行业的政策不少,然而民营企业却始终不能拥有与国企平等的市场地位,出台的鼓励民资政策若没有切实措施,垄断行业的攻坚改革若没有“破冰”的决心和勇气,那些鼓励政策就会成为“看上去很美”,实则为“带着镣铐”的舞蹈。

  其实,让民营资本公平地进入垄断能源行业,是对民企、国企、消费者和政府都有利的多赢之举。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扩大内需,促进就业,刺激经济复苏。只有当民企拥有与国企平等的市场地位后,才能实现国企和民企充分竞争,完善市场定价和服务机制,建立健全市场经济和法制秩序;只有国企和民企充分竞争,民营资本进入一些关键行业和上游产业,才能去行政化,使要素价格市场化,改变中国经济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只有破除垄断行业利益集团的“豪门化”和“权贵化”,才能实现社会的收入分配公平、杜绝滋生腐败的温床。

  让鼓励民资进入垄断行业的政策落到实处,国家应降低垄断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切实改革审批制度,破除不合理的进入壁垒。对投资能源领域的民营企业,国家应为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并切实解决民营企业融资渠道、资本集中、技术创新等问题。此外,政府必须调动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新出台的经济刺激计划和相关政策,必须和资源能源价格改革及垄断行业改革相配合。

  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国家要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完善行业监管体制,促进公平竞争。要深入推进垄断行业的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逐步消除行政性垄断。进一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调整,加快国企非主业资产的剥离重组,为民企腾出发展空间。要通过引入竞争机制、资本多元化改造、可竞争性环节分离,加快重点垄断行业的开放。

  对民营企业来说,民营资本在进入垄断行业时不一定非要以大取胜,避免同质化竞争。民营企业应充分发挥自身经营机制灵活、创新活力明显的特点,以共建研发机构,联合或委托开发、技术或成果转移、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等多种内容和形式开展产学研联合,促进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的转移与扩散;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国有企业形成互利共生的关系。(傅玥雯)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