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比亚迪双“电”齐发 新能源交通仍存困扰——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通用比亚迪双“电”齐发 新能源交通仍存困扰
2010年03月30日 08:50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新能源交通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3月24日,通用在中国首发了号称 “未来交通解决方案”的概念车EN-V,该车集电动技术与信息化技术于一体。通用方面表示,EN-V的目标是实现“零排放”和“零交通事故”;而就在日前,比亚迪首款双模混合动力车型F3DM也将首次面向个人用户销售;同时,国内数家能源巨头也纷纷上马充电站项目。

  国内不少企业希望借助新能源汽车项目赶超世界汽车巨头,但目前不少企业仍各自为战,导致新能源汽车的相关标准难于制订。此外,还有一些企业显得有些急功近利,近日,有媒体报道,在一些地区出现了售价仅为万元的电动车,这些产品在质量可靠性及安全性上均得不到保障,这些尚不成熟的产品的出现,将让人们对未来新能源交通的发展感到困惑。

  “电动”不等于零污染

  虽然在国际上,各大企业在新能源方面都在强调着自己的优势:比如宝马的氢动力、大众的清洁柴油、丰田的混合动力等,但绝大多数企业都认为,在短时间内,电力驱动是解决未来能源问题的主要手段。

  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戴雷此前曾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说,“宝马认为电动技术将是中期的新能源解决方案,宝马目前在这方面也作了很大的投资,我们称之为“I”项目,现在我们已经在国外推出了MINIE电动车,并且将来我们也会将这款产品引进到中国来。”

  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公关课课长牛煜也曾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说:“在新能源方面,丰田在各个方向都在进行相关研发,但丰田认为电动车技术是比较有希望的新能源解决方案。”

  而在国内,不少厂家更是将电动技术看成了企业未来发展的希望,比亚迪汽车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新能源技术现在有很多种,我们不谈成不成熟,能否让消费者稳定地使用才是关键。”这位负责人同时指出,“在比亚迪看来,目前最具现实意义的新能源技术便是双模混合动力,它解决了纯电动车配套资源不到位的难题,不过对于比亚迪来说,终极的新能源技术还是纯电动车技术,它目前已经逐渐具有了商业化推广的条件。”

  虽然不少企业表示看好电动技术,但在整个利用电能的过程中造成的污染也不容忽视。

  在EN-V的发布现场,通用汽车全球研发副总裁陶蔼伦表示,汽车行业不仅要关注汽车本身的污染,也要从整个产业链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电动车可以实现零排放,这个环节没有问题,但对于一些以煤电为主的国家,就要作整体评估。陶蔼伦同时说,不管怎样,电动车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如果更多地采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发电,电动车肯定比传统汽车更节能环保。

  意识到电力驱动并不能真正代表零环保的并不止通用一家,戴雷表示,废旧电池若得不到合理回收,将使企业在电动车技术上的环保努力变得毫无意义。

  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公关传播部技术/产品经理葛然也认为,做好废旧电池的回收工作是每个电动车生产企业的责任。不过他同时表示,废旧电池的有序回收需要整个产业链的协同作业,而不仅仅是由汽车生产厂家自己来做。

  解决方案受制于配套设施

  在EN-V的发布现场,通用汽车中国公司总裁兼总经理甘文维向人们展示了目前大城市交通面临的困境,并提出EN-V将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之一。

  但续航里程只有40公里的EN-V目前只解决了大城市中的问题。配套设施的紧缺,将新能源交通的发展禁锢在了一个较小的范围 (大城市内),而中国二、三级市场的发展,正在成为拉动交通及相关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此外,虽然不少企业在发展新能源交通上的大致方向相同,但如何制订行业标准将是不得不面临的问题,例如在发展自动变速箱技术的问题上,各企业各自为战,迟迟不能真正整合资源、创造规模效应,客观上造成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自主的自动变速箱技术。

  由于技术落后,在传统汽车发展中吃尽了苦头的中国自主品牌,将希望放在了新能源交通上,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一场全新的技术变革将让它们与此前领先中国上百年的国际汽车巨头重新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但在发展新能源交通的过程中,不少企业却显得有些急功近利。近日,有媒体报道,在中国部分地区,出现售价仅为万元的电动车,这些产品在质量可靠性及安全性上均得不到保障,这些尚不成熟的产品的出现,将让人们对未来新能源交通的发展感到困扰,特别是对我国自主新能源交通解决方案产生怀疑,而这对于想追上国际巨头的自主品牌来说,无疑将是沉重的打击。(实习记者 伍雨石)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