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熄灯一小时 点亮环保一世界(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地球熄灯一小时 点亮环保一世界(3)
2010年03月29日 15:31 来源:国际广播电台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主持人:因为是国际大都市,更加关注环保我们应该着力推进的一些点。

  主持人:从根本上来说,为包装付费也是限制过渡的包装,也是为了促进环保一种提升。我们知道地球熄灯一小时在北京28号早上九点半,美国纽约当地时间晚上九点半在纽约活动结束了,我们听听中新社记者魏晞发自当地的报道。

  记者:你好,北京地球熄灯一小时已经结束了整整12个小时,现在熄灯一小时的活动自东向西传递一圈中遇到了纽约,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纽约当地熄灯一小时活动的情况吗?

  魏晞:我刚才看到了帝国大厦熄灯现场,八点半一到,帝国大厦熄灭顶端点亮纽约1723盏彩灯,整个大厦瞬间陷入黑暗,只剩下零星的办公灯光,这一小时也是全年作为纽约地标的帝国大厦唯一不亮灯的时间,刚才熄灯仪式现场聚集很多世界各地有客,也有环保组织成员在现场,很多游客非常兴奋,灯光一灭,欢呼尖叫一片,还有游客把手机关于调动了,很多人说虽然难得有时间来纽约到帝国大厦,但是没有看到不可错过的璀璨夜景也不可惜。

  记者:美国低碳生活有哪些模式,哪些是美国独有的特点?

  魏晞:其实美国在自然生态地理环境,动植物保护方面走在前面非常完善,但是节能环保,减少消耗方面其实他落后于很多国家的。特别是纽约这样的摩天大楼森林,更是能源消耗大户,大部分美国办公楼灯光都是彻夜不熄,电梯里面不停运转,美国人不习惯下班关电脑,传真机各个时间接受垃圾广告,街上大排量车子到处都是,在各种生活上,离低碳生活相距甚远,他们对能源消耗很浪费。

  主持人:好,宇清我们刚才听到记者发回来的报道,从她谈话当中我更感兴趣的一些点就是她抨击美国人一些不太环保的生活方式,比如说说到办公室里面很多传真机24小时不停在接收,但接收是垃圾广告,实际上完全不必要接受东西,但是产生过多的碳排放。

  张宇清:我曾经在美国待过,我知道美国人生活方式多么奢侈,当时几年以前美国的前总统戈尔夫妇,他们俩撰写出版一本书,在这里头他就写到一段话,非常深刻。

  主持人:跟我们分享一下。

  张宇清:大致意思就是说,我们现在认为经济成功或者社会发展成功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我们不断把过去我们父辈认为是奢侈品的服务或者是商品变成我们现在的必须品。也就是说,这句话高度概括了美国经济发展或者是对物欲追求的这么一种无休止的这么一种价值,错误的这种价值观。因为欲望这个东西是不断的长大的巨人,人心是装不下欲望的,你欲望可以无限大,地球更是装不下欲望的,如果人们欲望都是无限膨胀,地球肯定会被毁掉。

  主持人:尤其对物质的追求。

  张宇清:长期以来美国追求大车,车越做越大,追求大房子,所谓的豪宅,追求出行的奢侈,比如说我坐头等舱,我坐大飞机,包括游艇,我要买游艇,一个人开一艘船实际上就是,在这种生活方式过程中,其实他对于环境的破坏是越来越严重,而且美国人现在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是美国的文化,这种物质消费文化可以说是根深蒂固。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可能有些人知道,有些人不知道,就是说你到美国去你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美国的很多地方,居民小区里,你看不到晾衣服的,不像咱们中国,好多地方你会发现,我们晾在阳台上,或者晾在院子里,美国在一些年以前,美国出台晾衣绳禁令,由于美国民族文化造成的,禁止在你们家之外,公开的场所晾晒衣服。

  张宇清:这个法令为什么出台?因为在晾衣服过程中,很多人跟美国文化发生冲突,因为有相当一部分美国人认为,晾衣服有碍观瞻,妨碍整个社区的环境。

  主持人:影响市容。但是在常院里面晾衣服,利用太阳能,节约能源,如果不能在户外晾衣服?只能用烘干的方式。

  张宇清:对,美国历史上甚至有由于晾衣服这个事邻里之间发生事故,动刀动枪,两个人打起来了。所以有了这个禁令以后,美国人产生一个新兴产业,烘干机的产业,美国是世界上拥有烘干机最多的国家,据现在不完全统计,可能有六千多万台烘干机,平均一个家庭大概一点几部烘干机,这烘干机造成一种什么?烘干机它的耗电量是非常之惊人的,碳的排放量也是非常惊人的。所以在这次前不久哥本哈根气候问题峰会之上,很多人在探讨关于碳排放问题的时候,美国的这种生活方式,包括烘干机的事,就成为美国代表团的一个软肋,有些国家代表团直指美国这个问题,也就是说,你先要求我们减排,请你先把你们国家晾衣绳禁令取消,把烘干机的数量减少下来。

  主持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从你开始做起。

  张宇清:美国也承受了这个压力,大概一两年以前,美国开始有陆续一些州取消晾衣绳禁令,据我了解有四个州出来环保法令,废止了晾衣绳的禁令。

  主持人:我们知道北京是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连续两年参与到熄灯一小时环保活动当中来,在北京现在环保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我们记者也特地到北京一条非常有特色的街巷,南锣鼓巷采访,我们看看南锣鼓巷的居民他们是怎么看待这个环保活动的。

  小片3:地球熄灯一小时 点亮环保一世界

  2009年3月28日晚8:30,在北京最古老街区之一的南锣鼓巷,一群自发组织起来的白领和大学生用手电筒、荧光棒这些会发光的普通物品作为奇异的“画笔”,将黑暗的夜空做为画纸,用从国外舶来的“光迹涂鸦”艺术勾勒出一幅幅充满梦幻的图画。这一举动吸引了众多媒体记者前来报道。

  时隔一年,2010年3月27日晚8:30,随着“地球一小时”活动的倒数,距离南锣鼓巷不到3公里,作为活动主会场的故宫,灯光熄灭。北京新地标鸟巢、水立方,CBD的高楼大厦也都同时退去了华丽的外衣。此时的南锣鼓巷又是怎样的情形呢?

  街采路人:我正好去我那边的店让他关灯,点蜡烛。你看我买了蜡烛,

  你没看我也用电瓶车,也不开车,对吧。这不是参加环保吗?

  从8点30分开始,陆续有店家熄灯支持此次活动。参与活动的店主表示:因为没有灯,我们没法为客人服务。(没有灯就不能做生意)完全正确。

  (不关灯是为了做生意)如果没有灯,这里会变得非常的暗。关掉了灯就是关掉了生意,这就是为什么不关灯的原因。

  但仍然可以看到,大部分的店主并没有选择在这一小时内把灯熄灭。

  主持人:他说说得的真实,没电就没有生意做,没生意做就没有钱挣,所以这次南锣鼓巷有很多商家为了环保,耽误了自己的生意,不过我相信,绝对是得大于失。刚才有一些南锣鼓巷的店主也没有熄灯,他没有参与到这个熄灯一小时活动当中来。

  张宇清:拒绝参与。

  主持人:你怎么评价?

  张宇清:我觉得这很正常,可以理解。我们支持像地球一小时这样环保理念的宣传活动,包括其他的一些公益行动,我们都支持,但是千万要注意,在咱们中国,千万要注意不要强求把一种积极,本来积极正面的一种理念诉求,变成一种刻板的,非要整齐划一形式主义的要求。

  主持人:其实完全是一种自愿的,完全很自由的,你可以加入进来,用你的行为影响别人,去带动别人的这样一个过程。

  张宇清: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需要强调的是什么呢?每年咱们都要搞地球熄灯一小时的活动,不参加这个活动的个人,政府,城市或者国家,是不是就不环保呢,不是。或者是不是表示他环保不够,不是。你参加这个活动,无论是个人,城市,还是国家,是不是意味着你就参加这个活动,你环保就一定比别人做得好呢?也不是。

  主持人:那对于我们普通民众来说呢,这熄灯一小时,这一小时的时间之内,我们可以做一些什么东西?

  张宇清:所谓关灯一小时,就是把家里所有电器关掉了,灯箱留着,其他的电灯,手提电脑都关了。

  主持人:你做得挺彻底的。

  张宇清:都关了,电视更关了,家里很安静了。这个时候体会更深的是什么,家人增加沟通交流的时间。

  张宇清:对,中国人喜欢家庭,中国人是一种家庭文化的这么一种社会,所以我觉得对中国人来说,有一个机会来增加亲情的这种交流方式,比如没电之后,咱们可以互相讲讲故事,说说笑话,咱们在黑暗中摸索着,就像我们小的时候,我是七十年代生的,我们小的时候,有时候经常停电。一旦停电之后,我记得那个时候我奶奶就会把蜡烛点上,然后在蜡烛照映下开始给我们讲故事。我叔叔或者我爸爸会借这个机会给大家唱首歌,开个家庭小party,我觉得这个时候气氛完全变了。因为如果你电脑开着,网络连着,电视开着,甚至现在一家好几个电视,不同的屋开着,这个家庭是分裂的家庭,妈妈看电视剧,儿子看卡通片,各自忙各自的,各自享受各自的,我觉得这种状态,其实时间长了之后,对于亲情是有一定的影响的,甚至于有些人还会因为这个,为了争频道,为了争电视造成家庭矛盾的,也有这样。可是大家都关了,这个时候大家一定会。

  主持人:齐乐融融。

  张宇清:增加人与人之间的,而不是人机的。灯开的时候,是我和电脑的交流,人跟人之间的交流缺失了。

  主持人:也许熄灯一小时降低离婚率,增加家庭之间的和谐。

  张宇清:增进夫妻之间的和谐。

  主持人:熄灯一小时,我朋友给我发短信说,熄灯一小时过程当中他做什么呢,他带着他的家人出去散步了,出去遛狗了,出去看一看景点,我觉得特别好,熄灯一小时不仅是环保宣示的活动,大家传递环保的理念,而且确确实实带给我们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有一个作家协得挺好的,他说历史形成思想,而思想可以深入行动。我们每个人自觉的行动,会形成我们的生活方式,我希望这个熄灯一小时,不仅仅是每年这一天,也许我们每个人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日子,或者说我们在生活的每时每刻,我们都可以注意节约电能,注重环保,关爱我们的地球母亲。谢谢宇清老师参与我们今天的讨论,感谢。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