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产量大未掌握定价权 将重蹈"铁矿石"覆辙?——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煤炭产量大未掌握定价权 将重蹈"铁矿石"覆辙?
2010年03月29日 15:04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虽然中国每年煤炭产量占全世界的40%以上,但是并未掌握国际煤炭市场定价权。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煤炭进口量多达1.25亿吨,出口2240万吨,净进口量超过1亿吨。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黄鹂表示,预计2010年全年净进口煤炭仍将达1亿吨。

  正当铁矿石谈判的胶着状态令中国不安之时,随着煤炭进口的放量增长,也有人开始担忧,煤炭行业是否会步铁矿石、石油等行业的“后尘”,被国外掌握了定价权。

  作为世界上煤炭产量最大、煤种最全的国家之一,我国正从煤炭出口大国向煤炭净进口国快速转变。

  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的业内专家一致认为,煤炭不大可能出现铁矿石、石油等行业的情况。但同时,他们也强调,考虑到煤炭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进口数量大增传递的信号也亟须引起重视。如果像铁矿石和石油一样,进口越多,国际卖家和国际炒家就会把价格提得越高。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资深煤炭分析师李廷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与石油、铁矿石、煤炭面临的情况不一样。“在资源起点上,中国目前还有优势”。

  他分析,在铁矿石价格上之所以如此被动,是因为我国的铁矿石资源分散,开采成本高,品位低,但是钢产量又很大,对铁矿石的需求总量很大,只能依赖于进口。石油也是如此。我国的能源资源情况是“富煤、缺油、少气”,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巨大石油需求,只能持续加大石油进口量,石油对外依存度也快速提高。去年对外依存度首次超过50%,达到了51.9%,超过国际警戒线。

  “煤炭不同,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中国进口煤炭不是因为国内供给不足,国际煤炭对中国企业的吸引力在于价格低于国内。”李廷表示。

  数据显示,进口煤炭数量最多的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煤炭需求逐年增加,但又远离山西等产煤大省。去年下半年以来,多重因素导致国内煤炭供需出现局部失衡。

  从国际煤炭市场看,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各国经济低迷,煤炭需求锐减,很多国外煤企纷纷瞄准中国市场,并大力促销。国际市场煤价低迷,加上运费、关税和增值税,大多时候进口煤到岸价仍低于国内煤炭价格。

  中国煤炭运销协会顾问武承厚也认为,中国煤炭净进口量与煤炭产量相比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所以并不会对中国国内的煤炭企业造成大的冲击。中国既是能源消费大国,也是生产大国,现在影响供求关系的源头仍然在国内,中国对煤炭行业的宏观调控重点也在国内。

  不过,透过种种乐观因素背后,隐忧犹存。

  “去年煤炭对外依存度为3.2%,相对于我国年产近30亿吨的总量,这个数字固然并不可怕,但其传递的信号亟须引起我们的重视。”李廷表示。

  他认为,煤炭进口数量的增加、煤炭对外依存度的上升不仅不会提升中国在国际煤炭市场的话语权,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国内煤炭供给风险,可能会拉抬国际市场价格,从而影响国内市场供给,提升国内煤炭价格,影响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中国煤炭运销协会专家李朝林也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长期大量进口煤炭,使我国煤炭将逐渐在国际煤炭市场上的主动权减少,缺乏定价权和较强的谈判能力。

  虽然中国每年煤炭产量占全世界的40%以上,但是主要还是满足国内需求,即使出口,也并未掌握国际煤炭市场定价权。按照惯例,中国的煤炭出口价格主要是参照澳大利亚出口日本的动力煤价格形成的。

  “由于煤炭多处于终端消费,在定价权上,区域性比较强。就拿亚洲来说,中国也没有太大优势,相反澳大利亚的出口在亚洲煤炭市场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澳大利亚的煤炭企业在亚太动力煤市场上是最具有定价能力的。”李朝林表示。

  这就意味着,在没有足够的国际定价权掌控能力之时,中国煤炭进口依存度的提高,并非百分之百安全。

  李廷分析,近年来,随着以中国、印度等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际市场能源需求持续增加,能源供求形势日益偏紧,能源价格的定价权更多地掌握在卖方手中。即便是在目前国际煤炭市场供求宽松的情况下,煤炭定价权仍然掌握在卖家手中。我国进口量增加,国际卖家就提价;我国进口量下降,卖家就相应降价。

  “在目前市场条件下,我们不掌握国际煤市的定价权,进口越多,对外依存度越高,就越容易引发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并最终影响国内市场供给。就像铁矿石和石油一样,进口越多,国际卖家和国际炒家就会把价格提得越高。”李廷说。(记者 晏琴)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