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打响节能减排“攻坚战”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中国打响节能减排“攻坚战”
2010年03月29日 13:56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3月24日,由全国妇联、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主办的全国“低碳家庭·时尚生活”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这一旨在家庭中推行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低代价低碳生活方式的大型活动,标志着中国节能减排工作正式进入了全民参与时代。

  节能减排全面动员

  节能减排的重点在三大领域———工业、交通和建筑。广东省电力开发公司副总经理孙丹萍认为,工业节能的重点是节电。她告诉记者《经济参考报》记者,在我国电能消耗总量中,工业用电量超过70%。如果平均节电率按当前工业企业节能改造的最低水平20%计算,参考我国目前超过8亿千瓦的发电总装机容量,全社会每年可节约的用电量,至少相当于再造一个1亿千瓦的能效电厂。因此,要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必须大力推动工业节电,建设“绿色能效企业”,这是我国节能减排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交通领域特别是城市交通节能减排空间巨大。如今,北京、天津、上海、西安、杭州等众多城市纷纷提出打造“绿色交通体系”的口号,“绿色交通”概念深入人心。电动车辆迅猛发展,自行车重新受到重视,许多人的出行方式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建筑业节能减排潜力惊人。地产界名人王石继去年在哥本哈根代表中国企业家发表了“主动减少碳排放”的企业界宣言之后,日前再发倡议:“住宅产业在节能减排方面要承担责任。”其万科集团率先承诺:“到2020年,要达到国家绿色标准,实现工业化的制造方式,建筑材料制造与运输过程要节能30%。”

  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其实不只是生产方式,还应该是生活方式。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宋秀岩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节能减排的一支重要力量。我国有3.7亿个家庭,如果全国所有的家庭每节约1度电,就将减少2.9亿公斤碳排放,每节约1吨水就将减少0.72亿公斤碳排放,每少使用一个塑料袋就将减少37亿吨碳排放。因此,在家庭开展低碳行动意义重大、大有可为。”

  节能减排首战告捷

  近几年来,中国在发展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时指出:2009年,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扎实推进。“十一五”前四年累计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4.38%,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9.66%和13.14%。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说,2009年我国煤炭消费总量首次超过30亿吨,按常理计算,污染物排放量应该随着煤炭消费量而增加,但实际上单位G D P能耗和排放物都比2005年大幅下降。这表明,我国四年前开始的节能减排工作成绩显著。

  据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介绍,四年来,我国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6006万千瓦,淘汰落后的造纸产能680万吨,这两项都基本上完成了“十一五”的任务。也可以说,提前一年完成了淘汰和关闭的任务。水泥、炼钢、炼铁、炼焦等落后产能的淘汰工作也进展顺利。

  打好“攻坚战和持久战”

  “尽管我国节能减排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节能目标与‘十一五’规划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任务还相当艰巨。”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坦言,今年是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最后一年,也是决战的一年。

  节能减排“攻坚战”,国家在行动。解振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发改委将进一步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开展对各省2009年和2010年目标完成情况的评价考核,实行问责制。他说:“我们还要严格控制‘两高’项目。要继续大力淘汰落后产能。2010年计划关停小火电机组1000万千瓦,淘汰落后的炼铁产能2500万吨,炼钢产能600万吨,水泥产能5000万吨。”

  节能减排“攻坚战”,地方在行动。黑龙江伊春市委书记许兆君表示,伊春要把节能减排和发展森林碳汇结合起来,严控污染,在伊春上马任何项目必须达到零排放。山西长治市委书记杜善学则提出推进“低碳城市”发展新规划,要从低碳产业、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生活、低碳消费、低碳环境六个方面着力建设低碳城市。

  节能减排“攻坚战”,企业在行动。中电投总经理陆启洲表示,以后中电投将逐年降低火电投入力度,重点发展低碳清洁能源,特别是水电开发。他说:“水电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积极开发水电,是世界各国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的首选。要实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15%的目标,加快我国水电发展刻不容缓。”而华能集团则率先启动了“绿色发展行动计划”,通过此计划到2020年实现“能源转换效率”、“清洁能源比重”和“单位污染物排放及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等一系列指标在国际或国内同行业领先的目标。(记者李新民)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