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力推家庭绿色发电 太阳能电池板欲成抢手货——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英国力推家庭绿色发电 太阳能电池板欲成抢手货
2010年03月25日 14:08 来源:人民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在英国,对于那些希望在自家屋顶安装太阳能板、利用“电网回购”(Feed-in tariffs)优惠政策小赚一把的人们来说,资金将不再成为障碍。因为只要进行节能改造,他们即将获得相应贷款补贴。

  “电网回购”政策本质上是一种政府强制公用事业公司以高于市场价回购绿色电力的行政命令。

  据《卫报》报道,英国政府近日公布一项机制:向每户进行绿色改造的家庭提供总额高达1.5万英镑的20年期贷款;不仅如此,如果原业主在贷款还清前搬走,其负债可转给二手房购买者。(1英镑约合10.23元人民币)

  此前,英国能源和气候变化部宣布,将向安装绿色能源技术产品的家庭,支付“电网回购”补贴。这些绿色能源技术产品主要包括价格约4000英镑的太阳能热水器、1.25万英镑的光伏发电系统等。自2010年4月1日起,屋顶朝南、可安装太阳能光伏系统的房屋,业主将可获得政府每年900到1100英镑的补贴。

  该政策出台之前,英国家庭如果要安装低碳排放的设备,需要支付安装预付金或借钱安装。因此,许多居民埋怨,低碳设备只有富裕家庭才有钱安装和使用,而且对于几年后即将搬出的居民而言,花数千英镑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很不合算。

  家庭绿色贷款补贴机制亮点多

  英国政府近日引入的“随付随省”机制(pay-as-you-save),正是对居民抱怨的最好回应。

  首先,依据该机制,商业机构提供给居民1万到1.5万英镑贷款,而非自政府资金。目前,除英国六大能源公司外,零售巨头桑斯博里公司(Sainsbury's),家庭与园艺用品连锁公司百安居(B&Q),合作社银行(Co-op Bank)和汇丰银行等企业已对该机制表示兴趣。

  其次,债务可相当于房屋抵押贷款,业主需要在20年到25年间还清;但不同的是,如果原业主在贷款还清前搬家,则债务转为新房主承担。当然,新业主承担债务的同时,也享受了“电网回购”优惠,减少了开支。英国能源和气候变化部称,居民采纳该机制所节省的开支肯定会超出还贷的费用。因此,债务转移能使参与该机制的房屋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再次,“随付随省”机制引入贷款的利息有待商定。有人提出6%的利息,而由于贷款资金主要源于私营部门,具体利率也会反映当时的市场行情。该利息很有可能类似长期性固定利率抵押贷款,即在5%到6%之间。而对已购买大量股票需要再抵押的居民而言,该机制将减少其贷款总成本。

  另外,该机制实施后,居民可以选择投资不同种类的绿色发电技术。光伏太阳能板和太阳能热水器目前是最受欢迎的技术,同时实心墙绝缘技术也将颇受青睐。尽管实心墙绝缘成本远比空心墙绝缘高,但实心墙绝缘可大大减少家庭电力开支。除此之外,地空热力泵、风力涡轮机等也都是可供选择的绿色发电技术。

  英国能源和气候变化部表示,希望到2020年,能有700万户家庭——包括房屋所有者和租赁者——加入该机制。该部还希望贷款能满足最广大群体的需要,而非仅仅富裕人群。为此,该部表示要努力接触到任何一个希望获得贷款的人,促成贷款方和接受贷款方交易的达成。

  对于加入“随付随省”机制的能源公司而言,由于他们既承担向居民返还“电网回购”款项的责任,又掌管对于居民加入机制后提供的贷款,因此,每个月末,能源公司可以直接向居民支付“电网回购”返还额与贷款还款额之间的差额。该举措能让信用程度不高的借款者也能在家安装低碳发电设备。

  英国大选或将阻碍绿色贷款补贴机制

  尽管目前为止“随付随省”机制具体运作方案还没有最后敲定,但分析认为,英国大选的结果可能是该机制推行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之一。

  此外,也有人质疑该机制是否会给纳税人带来最大利益。环保人士乔治?蒙贝尔特(George Monbiot)近日表示,贷款机制对于安装绿色发电设备的家庭住户来说十分划算。但他也表示,家庭规模的绿色发电技术使用效率低下,政府的“电网回购”政策到2020年将耗资80亿英镑,而二氧化碳减排量却只能达到700万吨。他建议,贷款和资金应该用于投资可达到一定经济规模的可再生能源项目。 (张颖)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