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流动的空气已经像棉被一样将兰州盖住。”这是数年前媒体对兰州空气污染的描述。
什么原因给兰州造成如此窘境?导致的直接因素是布局于兰州市区的许多重工业厂矿企业。解放后,国家在“一五”计划中就将兰州定位为重工业基地,加上兰州的特殊地形,重工业污染逐年累积。改革开放以后,工厂规模的扩大,旧城区改造,重工业比重依然很大,使本不适合规划为重工业城市的兰州变成有名的“污染城市”。
由于兰州乃至甘肃位于黄土高原腹地,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又毗邻戈壁沙漠,自然条件差。所以“黄沙飞满天”的景象不足为怪。脆弱的生态条件和客观因素迫使甘肃省政府在进行环境治理的同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是迫在眉睫。
2007年1月,徐守盛就任甘肃省省长。甫一上任,环境治理和产业转型就成为摆在徐省长面前的一道重要命题。在甘肃人的眼里,看似温和的徐守盛,实际工作作风硬朗果断,“敢于推进改革和尝试”。3年已过,甘肃环境治理和产业转型的进展如何?效果怎样?今年“两会”期间,徐守盛就此话题接受了《中国经济周刊》的专访。
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
《中国经济周刊》:甘肃作为欠发达省份,生态环境脆弱,工业结构“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特征明显,如何处理加快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徐守盛:甘肃生态环境脆弱,“两高一资”产业比重大,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比较粗放,资源循环利用和精深加工能力弱。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转变发展方式,也就是说,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去年12月24日,国务院批准了《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要求我们把甘肃建成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
《中国经济周刊》: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具体有哪些举措?
徐守盛:我们将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节约资源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以不同行业骨干企业为龙头,打造16条循环产业链;大力发展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循环经济,以推进清洁生产为重点,培育100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全面提升资源能源综合利用率和加工增值水平;以改造提升省级以上开发区为重点,形成36个环境友好型开发区;实施72个循环经济重点支撑项目,形成覆盖全省的7大循环经济专业基地;推进省级43个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实施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和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
加大对旅游等服务业领域和资源精深加工产业的投资、引资力度,坚决杜绝引进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项目。推进技术创新,努力突破资源综合开发、循环利用、产业链延伸的核心技术,大力推动清洁生产,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认真执行《循环经济促进法》,健全和完善节能减排制度,切实落实节约资源目标责任制和行政问责制,推动节约资源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