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的“春天”何时来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新能源汽车的“春天”何时来
2010年03月22日 14:52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个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有望出台,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扶持政策日趋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已基本完备……不少人因此认为,2010年,将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元年。

  然而,瓶颈依然存在:成本不具优势,充电站等设施建设滞后,关键零部件技术不过关等等。

  新能源汽车的“春天”何时才能真正到来?近日,九三学社南京市委员会与常州市政协“新能源汽车调研课题组”在南汽集团汽车工程研究院举行专题研讨会,专家们就此问题畅所欲言。

  国内新能源汽车大多还处于研制阶段

  就当前情况看,新能源汽车主要指电动汽车,包括混合动力、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

  “我国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长,给能源、环保带来空前压力。”南汽研究院新能源技术部蒋元广博士表示,当前全球石油储量只够用40年,天然气只够用60年,煤炭只够用133年,因此,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实现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了促进汽车工业进步和汽车交通节能减排,我国已出台多项推动政策。其中,去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到2011年,新能源汽车产能达50万辆,销量占乘用车销售总量5%”。

  然而,现实情况是,到目前为止,国内新能源汽车基本上还处于研制阶段,仅有个别小批量生产。“近年来,一汽、上汽、东风、长安、吉利、比亚迪和奇瑞等国内汽车厂家,都在进行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和生产。”蒋元广介绍说,南汽从2002年开始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去年,纯电动依维柯实现了小批量生产,今年还将向世博会提供一批纯电动车。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我国新能源商用车产销分别为5035辆和4890辆,销售同比增长218.36%。其中,大中型客车是新能源汽车商业化的主要力量,占据96%的份额。

  高成本并非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唯一瓶颈

  虽然众多国内汽车制造企业都希望在前景广阔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上抢占先机,但就目前的形势看,新能源汽车要想走入寻常百姓家,还需要迈过多道坎。

  南汽研究院技术经济部高级工程师顾祖德为个人用户算了一笔账:以丰田混合动力车普锐斯与其配置较接近的丰田卡罗拉相比,在购车环节至少要多花7~8万元,“在油耗上,普锐斯每百公里能节省2.8L油,大约14元钱,按每年用车里程3万公里计算,到车辆报废也无法收回购车多花的成本;如果国家政策对每辆普锐斯补助5万元,收回成本也需要行驶19万公里。”因此,高昂的成本让不少个人用户对新能源汽车望而止步。

  而高成本并不是新能源汽车遇到的唯一瓶颈。蒋元广表示,当前电动汽车依靠的电能大多是火电,发电过程中依然会造成二氧化碳和粉尘污染,如何将风电、核电等清洁能源用于新能源汽车,是当前面临的挑战之一;新能源汽车动力转换的关键是动力蓄电池,如何开发出安全、可靠和低成本的电池,也是亟待解决的难题;此外,充电站、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标准的缺失等,都是制约这个产业发展的瓶颈。

  整合优势资源,建立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

  “当前我省新能源技术产业已经初具基础。从整车生产到电池、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电动附件等零部件,都有在国内排得上号的生产企业,南汽、春兰等企业还拥有多项受国家资助的核心技术研发项目。”针对新能源汽车在销售和应用环节的不足和瓶颈,南汽研究院新能源技术部张涌博士建议,在加强和支持研发的基础上,政府应及早出台财政补贴政策增强销售推动力;此外,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认知度,也需要不断推动示范运营来加强。

  据介绍,从今年起,江苏省将利用在轻型商用车行业的突出优势,率先在市政、邮政、物流等领域推广新能源汽车;在部分城市推广新能源客车的公交线路示范运营;并将新能源汽车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新能源汽车。未来3年,全省用于公用事业的新能源汽车将从今年的100辆推广为1500辆;用于公交、景区的新能源城市客车将从50辆增加至1000辆;政府用乘用车也将从10辆增加至1000辆。

  从研讨会上获悉,江苏省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即将成立,省内高校、科研机构、有实力的零部件生产企业等优势资源将被有效整合利用,推进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化快速发展。 (潘理银)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