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热发电起步 成本及技术仍需过坎——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光热发电起步 成本及技术仍需过坎
2010年03月22日 09:29 来源:中国经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在北京顺义区天竺空港工业区的一个空旷厂区内,一排整齐的钢架槽形抛物面集热器正贪婪地“吮吸”着正午的太阳热能。

  “热能聚集在含有特殊油质的吸热管上,将油加热到400摄氏度,热量再将水加热为水蒸气,进而驱动一台涡轮发电机发电。”北京中航空港通用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通用”)副总经理张志明说。

  这是中航通用自主研发、设计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槽式太阳能热发电”成套设备样机,在张志明看来,设备样机能够实现成功发电,意味着公司在“槽式太阳能发电”产业化上迈进了一大步,并使得我国独立建造大规模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站成为可能。

  而目前,国内甚至亚洲都尚无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光热发电厂。

  突破技术障碍只是第一步

  不使用多晶硅,不通过薄膜电池,只要将太阳能聚集起来,通过槽形抛物面集热器,就可以驱动汽轮发电机发电——在国内多晶硅光伏产业或许带来新的环保隐忧的担心之下,这样的思维无疑更具低碳环保的新能源意义。

  但光热发电在我国仍一直处于技术研发阶段,中国乃至亚洲都没有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太阳能热发电厂。

  “国内近几年也不断地有厂家进行光热发电技术的研究,中科院已经投入部分经费在研究相关课题,但是目前还没有能够将此技术应用到电力系统,该技术之前都停留在实验阶段。”国务院参事、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徐锭明如是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说。

  “我们已经实现了技术上的突破,与普通光热发电站相比,槽式热发电仅增加太阳能集热器部分,综合考量技术与环境等因素,其经济性和发展前景完全有可能与普通热电竞争。”张志明说,中航通用突破了这样的技术障碍,这也就预示着我国独立建造大规模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站将成为可能。

  张志明告诉记者,中航通用已经与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合作,实现了太阳能集热系统从技术到生产的完全国产化。“我们采用了成本低廉的对日跟踪驱动系统和具有强化换热功能的线聚焦强化集热管系统,大大降低了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的成本。

  在张志明看来,国内的材料再加上他们自有的技术,就能够完成整套设备的制造。

  而针对太阳能日照强弱不稳定等因素,张志明说,中航通用采用了蓄热装置贮存多余热能。在日照不强烈时,可通过蓄热装置释放热能,削平波峰波谷。“槽式太阳能热发电可与传统发电方式交替使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张志明说。

  产业化之路尚远

  国务院参事石定寰就对记者表示,国内光热发电在工业成本及储热技术等问题环节尚待突破。

  张志明介绍,目前光伏发电的成本仍然是火电的10倍。而利用国产设备建造一个50兆瓦的槽式太阳能热(光热)发电站,聚光阵列的设备投资预计在10亿元左右(含土地成本),单位设备投资在1.5万元/KW左右。而比较而言,同等规模的光伏发电站则需20多亿元和4万元/KW左右。

  “槽式太阳能热发电在我国现有可再生能源技术中,性价比非常高。”张志明对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的应用前景十分乐观。

  让他觉得乐观的还有国家一再明确的对新能源发展的大力支持。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今年要大力培育包括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姜谦认为,比起光伏发电,光热发电更方便于和目前国内的电网对接,因为光热发电的基本原理和火力发电的原理相似,而国内的发电网络的建设主要是以火力发电为主。而光伏发电由于是利用多晶硅电池等载体把光能转化成电能,所以对传统电网的调控能力考验很大。

  然而,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尽管光热的成本相对较低,但一次性投入巨大,占用的土地面积也非常大,在产业化方面也有更大的压力。

  尽管张志明说,中航通用已经实现了技术上的突破,然而,在新能源市场光热发电仍然只是一员新兵,要实现产业化,还有众多问题需要解决。

  张志明认为,新能源设备企业应该形成从基本材料、主机设备到系统设计集成的完整产业链,生产企业一体化将是未来企业的发展趋势。“如果只做产业链的其中一环,抗风险能力则弱,若打通上下游产业,实现经营一体化,则能大大加强企业自身的实力。”张志明告诉记者,中航空港发电站建立后,将配套上马太阳能测试车、清洗车、维修车,分别实现建站选址,测光等聚光槽式玻璃镜面清洗及专业维修等光热发电的相关配套服务功能。

  一个更为现实的问题是,槽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在国内尚属首创,还没有相应的行业标准可供考量和检测。

  另外一个摆在中航通用面前的现实问题是资金问题。中航通用目前的资金来源仅仅是依靠本公司的资金以及集团公司的支持。

  张志明也承认,如果没有强大资金的持续支持,光热发电要想实现产业化也只是一纸空谈。“我们也在通过各种方式寻求资金支持,未来不排除把该项目单独出来融资的可能。”(张一君)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