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亚平:新能源经济或将成为未来经济支柱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储亚平:新能源经济或将成为未来经济支柱
2010年03月12日 14:05 来源:新华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新能源开发有可能成为未来最重要的经济增长引擎,成为最具创造就业和财富能力的新经济支柱。”全国人大代表储亚平说,我国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新能源产业的科学有序发展。

  传统能源压力助推新能源开发利用

  储亚平表示,在化石能源稀缺和价格长期剧烈波动的共同影响下,发达经济体率先进入新能源开发利用,并已取得一定成效。在全球能源供应和消费结构方面,新能源增长速度和所占比重均出现不同程度上升,并呈现出加速上升的态势,可再生能源中风能、太阳能供应量的增速尤其明显。

  然而,在新能源构成比例中,各种能源所占份额参差不齐,核能和生物质能比例较高,而水能和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占比较低。据统计,在全球能源最终消费结构中,新能源消耗总量约为石油消费量的三分之一,在所有能源消费中位居第三。以全球电力供应为例,新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份额仅次于煤炭,居第二位,其中,核能和水能发电量较大,并且核能发电量增速高于水能发电。

  “发展新能源产业,既是国际市场上石油等传统能源产品价格高昂的压力所致,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储亚平说。

  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新能源经济提供良机

  储亚平表示,如果说前几年新能源开发还处在各国的远景规划之中,发展速度处于一种不温不火的状态,那么近几年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波动,各国都大大提升了发展新能源的力度。

  他强调,随着金融危机对各国产业冲击程度日益加深,各国对新能源利用商业化及产业联动的意识逐渐增强,新能源已被提到了战略性地位,成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必要选择。

  美国总统奥巴马曾在2009年1月表示,发展可再生能源是“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计划用3年时间促使美国可再生能源产量增加一倍。2009年4月,为应对经济衰退,英国政府推出了批量生产电动车、混合燃料车的“绿色振兴计划”,同时,还放松了对风力发电建设的限制,力争在2020年使风力发电达到英国所需电能总量的15%。

  对此,储亚平指出,在经济危机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各国仍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新能源领域的研发,凸现了其产业调整的思路,即通过新能源将经济发展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进行有效结合。

  发掘我国新能源资源优势促其产业化发展

  就如何加快我国的新能源开发利用,储亚平建议:

  ——借鉴和吸收国际经验,进行目标引导、政策激励、产业扶持和资金支持;坚持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和环境相协调,市场开发与产业发展相促进,近期开发利用与长期技术储备相结合,政策激励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按照总体规划、分类实施、突出重点、技术创新、滚动发展的思路,挖掘我国新能源资源优势,加快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在全面开展新能源资源调查、摸清资源赋存情况的前提下,组织力量编制我国新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产业布局、发展重点,并制定具体措施,推进新能源产业科学化、有序化发展。

  ——抓紧制定合理的价格补偿机制和直接的财政补贴机制。新能源生产成本高,目前,提供财政“补贴”是各国政府扶助新能源企业的主要手段,包括向新能源产品的生产者提供资助和税收减免、向产品的购买者提供消费补贴和退税等。同时,应尽早将新能源经济发展的需要纳入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为新能源经济发展壮大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保障。

  ——加快示范工程建设,开拓终端市场。应高度重视国内外新能源利用技术的最新成果,在重点领域强化先进成熟技术的应用示范,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先进成熟的新能源技术、装备和产品,提高新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利用成本,促进新能源利用的产业化、商业化。

  ——新能源产业是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要加速人才汇聚,培养一批实干型技术人才;同时,要鼓励新的节能技术推广,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刺激产业调整,开拓新的经济增长领域。近几年,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较快,但总体市场份额较小,而且主要新能源产品仍以出口为主。在全球经济低迷形势下,我国应更加注重刺激国内产业调整,全面推进新能源建设。(记者贾楠)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