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汽车产业已然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它的节能减排对于中国经济能否实现低碳化可谓举足轻重,新能源汽车因此被人们寄予厚望。近期,顶着高科技光环的新能源汽车频频在国际国内各大车展高调亮相,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叫好不叫座”的尴尬依旧,人们在猜测:2010,新能源汽车能否走出“概念”?
政策利好,前景光明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始于上世纪90年代。“十五”计划以来,国家制定了新能源汽车科技规划,将新能源汽车及相关零部件列为重点研发课题。根据我国政府未来单位GDP能耗降低40%~50%的承诺,发展低耗能的新能源汽车成为汽车产业的重中之重。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出台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2011年,我国纯电动、充电式混合动力和普通型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数量将达到50万辆;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比例要占全部汽车的一半,约为6500万辆。
当前,以电动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在全国遍地开花。在资本市场上,一些在电动车产业链内的电池、电机等企业受到了追捧。我国新能源汽车已逐渐形成了“三纵三横”的技术路线格局:“三纵”为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三横”为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系统、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和电池及其管理系统。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走向,清华大学汽车与工程系教授欧阳明高表示,微型纯电动轿车将是未来主力新能源车型,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微型纯电动轿车不仅适合我国国情,而且对于汽车业未来发展方向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由于我国电动车研究领先于国际水平,因此最有可能率先实现电动车大规模产业化应用。未来3年内,电动车最关键的电池技术有望产业化,在3~5年的产品导入期后,电动车有望实现大规模量产。如果一切顺利,到2015年左右,我国将迎来第一个新能源产业高峰期。
这一政策变化在商家的产品中很快得到显现:在“三纵三横”研发格局中,以混合动力轿车为主攻方向的长安汽车在2009年底推出纯电动车奔奔MINI;一直以氢燃料汽车为研发重点的上汽,近期正忙于布局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并计划于2012年推出纯电动车。
关键技术“卡壳”,实现目标不易
当前,各汽车厂家都在为即将到来的新能源汽车盛宴摩拳擦掌,争先上马电动车项目。然而,无论从技术还是产业化方面考虑,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技术瓶颈短时间内难以解决,以电动车为主导的新能源发展战略受阻。对于《汽车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形成50万辆电动车产能,新能源汽车占乘用车的5%”的发展目标,相当一部分业内人士并不乐观。
据介绍,虽然相比日本、欧美一些国家,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起步不晚,但国内汽车企业的新能源技术并不先进。工信部副部长苗圩近日在一次论坛上指出,国内电动车面临着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上的瓶颈问题。他推测,在2020年以前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只会占整个销售量很小的比例,大约在10%~15%。
电池技术是现阶段我国新能源汽车实现产业化的最大难点,包括镍氢电池和锂电池的寿命、一致性、成本等各方面问题。清华大学新能源技术研究所教授何向明说,目前我国锂电池技术的研究存在诸多课题待以完善,“首先是内阻的问题,目前我们国家最高水平和国外最高水平相差10倍。其次是电池一致性的问题,容易造成有的过充、有的充不足的现象,这会影响整个电池的使用寿命和成本,目前国内外对这个问题都还没有完全解决。”
此外,传统汽车的一些关键技术水平仍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水平。业内人士指出,油电混合动力汽车虽然增加了电动机作为动力源,但传统的内燃机依然需要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除了电机、电池等新技术值得不断探索外,提高自动变速箱等传统汽车固有的关键技术同样迫切。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