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箱清洗不及时 异味水直揭二次供水“疮疤”——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水箱清洗不及时 异味水直揭二次供水“疮疤”
2010年03月02日 15:00 来源:齐鲁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近日,彰化路某小区居民反映日常用水污染严重。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居民家中自来水氯味刺鼻,静置后有黄色沉淀出现,不少居民只得自备净水装置处理后才敢使用。据了解,由于该小区属二次供水,水管老化严重,水箱清洗不及时才造成水质污染。而该小区出现的问题,直接反映了目前二次供水设施存在的安全隐患。记者调查

  居民 自来水一股刺鼻味 无奈自备净水设备

  “不经过处理的水根本咽不下去,异味太大了。”住在该小区的刘女士告诉记者,家里喝的一直是自来水,近两年不知道为什么烧开的水变得味道刺鼻难以下咽,无奈只得买了台臭氧处理器,将自来水处理后才敢用。

  即使如此,烧开的水静置一段时间后,杯底都会留下一层黄色沉淀。“刚倒出来很清澈,根本看不出来。我们现在都先把水放置一段时间才敢喝。”刘女士端着一杯几小时前倒出的水递了过来,记者看到,在白色的杯子底部,浅黄色沙土沉淀非常明显。

  记者采访了解到,刘女士所在的小区共有居民200余户,大多数居民家中都安装了饮水机,吃水都是桶装水。不少居民家中自备了净水器等设备。

  自来水公司 建议进行二次供水改造

  “ 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建议该小区 进行二次供水改造。”海润自来水公司的相关负责人说,二次供水改造后,产权将转移到供水单位,水质出现任何问题自来水公司都会负责到底。而像该小区的这种情况,如果问题出在小区内,自来水公司无法涉足。据了解,目前青岛正在酝酿二次供水改造工程,计划改造200处二次供水点,涉及到5万市民,投资约5000万元。

  对于居民目前面临的困境,青岛市政公用局供水管理处的张处长表示,遇到这种情况市民可拨打82881823告知供水处,他们会尽快派工作人员实地调查,同时督促二次供水单位对水箱进行清洗。张处长说,老小区用水箱、水池等进行二次供水的方式将逐步淘汰,原先的水池全部改成无负压直供。这样,污染环节会大大减少,供水水质将得到提高。纵 深

  二次供水,暗藏多少隐患?!

  -问题一 便宜设备“省”出大堆问题

  记者从市政公用部门得知,目前青岛二次供水点共有378处,涉及供水用户约11.7万户。这些二次供水点都在供水管理处有备案,但一些高层住宅及商户为节省成本,偷买廉价二次供水设备,造成诸多问题。

  张处长说,“我们已处罚了一些单位,但希望二次供水责任单位能主动到这里申报。”对于因二次供水单位不能主动申报而造成的管理真空,张处长表示:“所有新建小区的供水都须在供水管理处备案,如果我们发现他需要二次供水,会督促其按照规定实施改造。”

  -问题二 老式水池、镀金水管造成二次污染

    名词解释

  二次供水

  由于青岛属丘陵地形,市区高层云集,为了解决高层建筑和低水压区单位居民用水问题,自来水公司多采用二次供水办法。

  二次供水是将来自集中式供水的管道水另行加压、贮存,再送至用户的供水方式,已成为目前全市高层住宅的主要供水模式。常用的二次供水方式有两种,较老的方式通过地下水池将水送至楼顶的水箱,然后供到用户家中,而新建住宅小区直接从管道加压,将水送至用户家中。

  据分析,目前二次供水设施存在安全隐患,一是仍有不少老小区还在使用老式的水塔楼顶水池,这些水池如果不及时清洗,水存储时间过长,就容易造成水质下降。二是老旧小区设施陈旧,管道锈迹斑斑,相关设施的改造又遭遇资金困难等问题。

  据了解,供水二次污染之后,最容易产生的就是微生物,水在二次供水水箱里面存放的时间长了以后,里面的消毒剂量会越来越低。由于管理不严,有些二次供水的蓄水池都没有盖子,密闭性不好,有很多尘埃。另外,采用老方式进行二次供水的小区使用的都是镀金水管,时间长后金属褪色融入水中,造成沉淀或浑浊。

  -问题三 水箱清洗否,居民不知情

  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居民根本不知道水箱是不是清洗过,物业何时冲洗水箱,冲洗了多少次等问题。记者了解到,自来水厂输送出的水是严格按国家要求消毒的,水质是合格的,但由于管线加压和单位贮放都处于一个动态过程,余氯也就随之消耗殆尽,必须继续补充消毒药物,防止微生物繁殖污染水质。

  “二次供水由物业、居委会、房地产等多个单位管理,一些采用水池、水箱方式的如维护清理不及时就会影响水质。”青岛市政公用局供水管理处的张处长说,根据规定,二次供水单位清洗水箱时,要有专门的水质检测机构对清洗后的水进行检测,之后将清洗结果及水安全情况进行公示。(记者 苑菲菲 赵波)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