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世博
世博为伦敦留下什么?
除了博物馆内的部分展品,作为首届世博会的举办地、“世博会摇篮”的伦敦,看上去似乎和这段历史没有太大关联,那么,世博会究竟给伦敦留下了怎样的“无形遗产”?
大英历史博物馆媒体市场部负责人汉娜·伯顿指出,世博会对伦敦今日的影响在于“精神层面”。她以大英历史博物馆250年的历史为例,尽管该馆冠以“英国”之名(BritishMuseum),以私人收藏为基础,但实际上从建馆之处就是一座放眼全球、以“全面性”、“综合性”为第一宗旨的“世界博物馆”。
伯顿女士指出,全球化的大视野,文化交流的频繁,人文主义、民权意识的崛起,永无止境的求知欲,这些被她认为是伦敦之所以能成为全球创意之都的传统优势。
来自台湾的知名设计师王怡颖说,选择伦敦定居创业,一是多元文化融合、交汇、互相滋养的历史很长,外来人口易融入;二是首届世博会结束之后,英国人是把倾全国之力赚来的18.6万英镑,主要用于兴修大量公共博物馆、发展教育和设立科学艺术奖励基金。
●记者日记
“面上不急”的伦敦人
英国“绅士风度”有名,没想到让我在伦敦地铁一次突然“中风”中体会到。
地铁广播中传来列车长例行公事的声音:“很抱歉告诉大家,现在列车碰到技术故障,请大家耐心等候。”
周围的人面不改色,头都懒得抬一下。几分钟后,列车长声音再次传来:“嗯,问题有些棘手,车子的某个部位似乎被卡住了……”“我们正在抢修当中,还望包涵……”
又过了一阵,列车长终于无奈地宣布,请全体乘客下车。一百多位乘客下了车,自动分组排队,轻车熟路。半个多小时候后,空荡荡的列车被开走,下一班列车进站。乘客们先下后上,就跟什么都没发生一样。
我纳闷的是,地铁大多3分钟就有一班到站,那后面岂不是有近10辆车,几千号人也在沉默之中停留?
次日晚,和朋友在唐人街聚餐,席间感叹此事。谁知留学生杨小姐却不以为然,给我说起另一件事。
英国实行NHS(NationalHealthService,免费国民医疗保健制度),所有英国公民都可享受免费医疗服务。要看病首先需要在居住地附近选择一个社区医生,由他视病情推荐到医院,然后上网登记预约。问题是这一等,往往几个月甚至半年。
有一年杨小姐的朋友因药物过敏出现浑身痉挛,她通过社区医生预约了急诊,不料等了一天都没人来电,再去求社区医生,好说歹说对方才答应去催下。急诊医生来电话时,朋友的情况已非常危险。可电话那头医生还是慢悠悠地问话:“你说你朋友现在昏迷了,那她看起来是还有部分意识呢,还是根本毫无知觉?”
被问了十多分钟后,杨小姐忍无可忍,冲着医生大吼:“请你快救救她吧,快要死了!”对方仍然是一口稳重文雅的伦敦腔:“请问,你是凭借什么断定,她的病情已到了生死边缘呢?脉搏?呼吸?还是心跳?……”
你说,等个地铁算什么?
黄树森先生曾跟我说过,君子之道,面上不急,心上不缓。伦敦人按部就班,“面上不急”是真的,至于“心上”缓不缓,就得问他们自己了。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