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宜采用"以焚烧为主、填埋为辅"垃圾处理模式——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广州宜采用"以焚烧为主、填埋为辅"垃圾处理模式
2010年02月25日 09:22 来源:广州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32位知名专家为广州破解“垃圾围城”难题把脉

  前昨两日,广州市政府垃圾处理项目专责领导小组召开了广州市生活垃圾处理专家咨询会,来自国内外相关领域的32名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根据专家讨论情况,形成了《广州市生活垃圾处理专家咨询会专家咨询意见》,会议还召开了广州市生活垃圾处理专家咨询会情况通报会,专家组正副组长徐海云、聂永丰、李适宇在通报会上回答了记者提问。

  经过两天的深入讨论,与会专家就如何推进垃圾分类回收、广州市应采取何种方式处理生活垃圾以及如何加强对垃圾处理的环保监管三大中心议题形成了《广州市生活垃圾处理专家咨询会专家咨询意见》,绝大多数专家认为,广州市人口密度大、城市化水平发展快、可用作填埋场的土地资源缺乏。对未能回收利用的生活垃圾进行现代化的焚烧处理符合环境友好型技术要求和气候友好型技术要求。

    针对广州市生活垃圾处理面临的状况,加快现代化生活垃圾焚烧厂建设是紧迫的,也是满足生活垃圾处理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与生活垃圾回收利用和分类收集是相互补充的、并不矛盾。现代化的垃圾焚烧技术是广州市生活垃圾处理的优先选择,宜采用“以焚烧为主、填埋为辅”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另一方面,根据国内外实践,采用成熟的和先进的生活垃圾焚烧工艺与设备以及相应的污染控制技术,同时加强运营管理和环保监管,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的污染物排放可以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现代化的垃圾焚烧产生的二噁英等污染物是可控的,环境安全是可以得到保障的。

  专家组表示,广州生活垃圾管理应遵循循环经济理念,其管理优先原则是,首先要实行源头减量,尽可能少产生生活垃圾。此外,应对产生的生活垃圾尽可能进行资源回收利用,其中包括尽可能对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进行生物处理。在此基础上,对垃圾进行焚烧处理并回收热能;最后对剩余物进行填埋处置。对于垃圾分类收集,应优先考虑家庭有害垃圾的分类,由政府建立分类收集系统,并尽量减少垃圾中的水分,尽可能推动可生物降解有机垃圾的管理。

  其中,可生物降解有机垃圾在生活垃圾中占有比例高、水分大、易腐烂、有异味。这是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热点、难点。目前有三种典型模式可供选择:德国模式(单独收集进行生物处理)、美国模式(采用家庭粉碎机排入下水道)、日本模式(要求尽可能减少水分,作为生物质进行焚烧处理)。广州市具体采用何模式首先需要进行系统研究并提出可行性方案。控制水分和可生物降解有机垃圾资源化利用需要统筹考量。

  会议结束后,专家组组长、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总工徐海云,专家组副组长、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聂永丰,专家组副组长、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李适宇等出席了媒体情况通报会,在宣读了最终的咨询意见后回答了记者提问。记者还获悉,广州市有关领导曾两度邀请赵章元研究员参观李坑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赵章元表示下次有机会再去参观。

  记者问答

  记者:专家咨询意见中提到,与会32位专家中有一位认为现有垃圾焚烧技术存在风险,请问这位专家是不是赵章元教授?是否其余31位专家都认为现行垃圾焚烧处理方法应为广州市优先选择方向?

  徐海云:是的,赵章元教授认为目前垃圾焚烧方法存在风险。其余专家都认为,现有的垃圾焚烧技术应为广州市垃圾处理的优先选择。

  记者:请问政府应如何建立现代化的垃圾焚烧监管模式?

  聂永丰:我们提出应该让公众参与到城市垃圾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包括垃圾焚烧厂的规划、建设与运营各个环节中。过去公众只能了解到垃圾焚烧厂的规划问题,下一步政府应增强垃圾处理厂运营过程的透明度,环保部门、公众、人大代表、环保团体都应参与监管过程。广州应探索建立公众参与的监管体制,让公众知情权发挥作用。

  记者:徐海云老师,外界认为您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主烧派”,而赵章元老师是一个“反烧派”。请问您在这次咨询会上与赵老师观点交锋如何?

  徐海云:我认为媒体给我“主烧派”代表的称呼不合适,赵老师也不承认他是“反烧派”。这次咨询会上我们彼此发表了不同观点,做了很好的交流,不存在谁说服谁的问题。

  记者:赵章元老师提出了可以采用一些垃圾焚烧的新技术,比如高温水解、等离子分解等,请问这些技术在国内垃圾处理中采用的可行性有多大?

  徐海云:在科研上我认为这些技术是值得鼓励、允许失败的。然而,用于市政工程上的技术必须是成熟的,也就是说这些技术应该有成功的先例,风险较低。然而,目前类似等离子分解、高温水解等技术还没有成规模应用成功的先例,不应随便采用。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