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日报:加强核电安全监管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辽宁日报:加强核电安全监管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2010年02月09日 16:23 来源:辽宁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随着国家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我省经济社会进入一个更快的发展阶段,但能源制约瓶颈也显现出来,电力供求矛盾突出。为适应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需要,省委、省政府及时制定我省发展核电的战略构想,以推动我省核电事业的发展。

  当今世界进入低碳经济时代,选择发展核电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要求。核电作为一种绿色、清洁的能源,具有高效性特点。而我省目前能源结构不合理,火电占电力结构的90%,每年为此消耗大量煤炭,这是造成我省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有数据表明,建一座100万千瓦核电厂每年氮氧化物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烟灰排放量均为零,如我省红沿河核电厂,年减少碳排放相当于1200公顷森林的净化效应。相比之下,一座100万千瓦燃煤发电厂每年需要消耗300万吨煤,排放氮氧化物1.4万吨、二氧化硫2.6万吨、二氧化碳600万吨、烟灰3500吨。因此,限制火电,发展新型能源,改善能源结构,是解决辽宁老工业基地能源和环境问题的重大措施。同时,还可缓解大量煤碳运输所造成的交通运力紧张的矛盾。

  发展核电,也会进一步带动经济发展。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核电将进入较快的发展阶段,对核电设备将产生巨大需求。因此,我省可发挥装备制造业和设备配套的优势,积极发展核电装备,从而以新的产业拉动经济发展。

  此外,核电具有较强的安全性。从核电厂设计看,采用了多重防护屏障体系,反应堆三道安全屏障能够大大提高核电厂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从事故发生率看,世界核电厂50年来辐射泄漏造成的伤亡远低于其他类型的发电厂。从辐射剂量看,核电对周围居民的辐射影响,也远远低于天然辐射剂量。

  基于上述优点,核电发展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便受到发达国家的追捧。当前,世界上已有近500座核反应堆电站并网发电,总装机容量已达3.5亿千瓦以上,约占世界发电总量的17%。核电与水电、煤电一起构成世界电源的三大支柱。法国核电比重高达78%,日本为40%,德国为33%,美国为22%。预计未来一二十年内核电发展将保持平稳态势,亚洲国家的核电发展也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

  党中央、国务院把核电纳入战略发展规划,提出积极稳妥发展核电的方针。目前全国各地发展核电势头迅猛。我省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启动了发展核电前期工作,电力体制改革后进一步加速推进了相关工作。红沿河核电站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这是国家“十一五”核电发展规划中的第一个核电项目,装机容量为6台100万千瓦机组,其中一期工程同步建设4台100万千瓦机组,其技术先进性、安全性开亚洲先河。此外,红沿河二期和辽宁徐大堡核电站的前期工作也正在进行。

  核电虽然安全,但也存在潜在风险,不可掉以轻心。世界上出现的两大核事故都是因为违反科学操作规程人为造成的。因此温家宝总理一再强调:“核安全重如泰山,是核电的生命线,必须以对国家、民族和人民负责的精神,高度重视和保障核安全。 ”

  加强核电安全,一要建立从项目建议书、科研、设计、建设准备、土建施工、安装、调试、试运行阶段到竣工验收阶段等环节严格的审批程序,从建设到装料、运行都严格执行许可证制度。二要加强运行监管。目前我国实行国家和省两级监管体系,对核电实施全程控制,检查、验证核电厂各阶段的实际情况是否满足核安全要求和管理要求及许可证规定条件的履行情况,必要时可采取强制措施,以保障核设施的安全。三要注重核电环境监测,包括流出物监测、环境监测及应急监测三部分,重点监测核电厂排放物对海洋、大气和陆地环境的影响,并对核电站产生的辐射影响等进行评估,对发现的异常情况进行科学分析。红沿河核电站建设以来,我省开展了核电站周围环境本底监测等基础性工作。下一步按国家要求,建立一套前沿站和八个自动监测站在内的在线监测体系。四要完善核电应急体系建设。按照“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一旦发生事故,通过启动应急预案,尽量减少事故产生不良后果。目前我国核事故的应急组织是国家、地方政府和核电厂营运单位组成的三级应急管理体系,同时还要建立包括环保、公安、交通、医疗、气象、通讯等各部门在内的应急协调机制,定期开展核电事故应急演习。五要加强宣传。普及核电的相关知识,让公众在树立安全意识的同时,认识核电是安全、清洁和有发展前景的能源,消除不必要的恐慌。

  积极发展核电,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确保核电安全,构筑和谐辽宁。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厅长 王秉杰)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