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沼气工程不利民 不妨走"企业化"道路——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新农村"沼气工程不利民 不妨走"企业化"道路
2010年02月03日 10:15 来源:中国商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能源市场供需紧张,加之世界范围内低碳理念深入人心,“新能源”、“节能减排”等理念也随之铺天盖地地席卷整个新农村建设过程。“土腥味”十足的沼气在众多新能源品种中脱颖而出,在提供燃气、照明、取暖的同时,净化农村生态环境,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成为我国各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项目。然而,在一些地方,沼气推广却走了样。

  利民工程怎么不利民?

  沼气新能源技术的推广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解决了中国农村长期以来人畜粪便、作物秸秆、生活垃圾无法处理的难题,解决了农村因没有排污处理系统而造成的脏乱情况,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和精神面貌,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是一项“化腐朽为神奇”的技术。在当前我国能源供应不足、农村煤炭粗放型使用的情况下,不失为一项节能减排的惠民工程。

  从2003年开始我国农村沼气国债项目正式启动,得到了国家环保部门、农业部、科技部以及中央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的好评。根据相关补贴政策规定,农民兴建一座沼气池生态能源系统,国家将给予80%的财政补贴,这对于直接利益接受者的农民而言,不能不说是得到了大实惠。

  但是2009年8月份,一则来自《中国经济周刊》的关于农村沼气能源工程的报道让人震惊。这份关于黑龙江省“数万沼气池非正常报废”的报道,引起人们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匆忙上马、不切实际建设的关注,也让人陷入了沼气工程能否继续在新农村建设中生存下去的思考。

  据调查,黑龙江省数万沼气池非正常报废的背后是盲目建设、偷工减料等主观原因,“砖混结构”(红砖混凝土)沼气池也成了该省农民的噩梦。黑龙江省地处我国东北地区,冬季的严寒可想而知。政府主导的沼气工程基本都是砖混结构,而这些接近地表的沼气池经过一个冬天后基本会全部冻裂,不能产生足够的压力供应沼气。但是有关部门却没有注意,一年年的报废,一年年的新建,国家和百姓的钱随着泄漏的沼气无影无踪了。

  如果能及时更换建筑材料或修改沼气池设计,不就能改善这种情况了吗?但是当地群众反映,政府验收只认定砖混结构,并且在材料和建设上也有规定,否则不能通过。而不通过验收的结果就是无法获得相关财政补贴。

  业内人士表示,我国出台的《户用沼气池质量检查验收规范》中规定了户用沼气选用现浇混凝土、砖砌体、钢筋混凝土预制板等材料建池以及密封层施工的质量检查验收的内容、方法及要求,但并没有表示“国债资金只验收砖混结构”,所以黑龙江省强调“砖混结构”的补贴方式是站不住脚的。

  沼气是利用生产、生活的废弃物,即粪便、秸秆和垃圾经厌氧发酵产生的可燃气体甲烷,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同时产生沼渣、沼液,是很好的有机肥,在我国农村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沼气池的建造成为整个工程中最关键的步骤。合格的沼气池必须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这是整个系统正常运转的关键。由于沼气池内的原料多属于人畜粪便、生活垃圾、作物腐败物等有害有毒物质,一旦破损极容易造成安全隐患和二次污染,尤其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国家补贴、地方补助、农民出资的筹建方式是目前各地兴建沼气池的主要方式,保守估计,黑龙江省各方投入的资金一共是4000元,而建一个砖混结构的沼气池成本不超过1500元,加上偷工减料、粗糙施工等原因,建造成本会进一步压缩。

  沼气池的使命是为农民提供低成本的能源供应,所以它的意义在“用”而不在“建”,不能为了政绩或者某些人的经济利益而盲目建设。从目前情况看,一方面要加强沼气建设工程中国债资金配置,另一方面要细化沼气施工、验收的标准,建造出真正实用、经济、环保的沼气工程项目。

  要因地制宜推广新型材料

  就目前世界上所使用的沼气池建材种类而言,大致有砖混、钢结构、玻璃钢、聚氯乙烯(PVC)几种,软体材质也被广泛的采用。如果黑龙江省大范围采取PVC材料建造沼气池,就不会出现大量报废的结果。传统砖混结构沼气池之所以成为国内建造的首选,最重要的原因是施工方便、资金投入少。但在工程质量和使用寿命上却不尽如人意,漏水、漏气等原因严重地阻止了沼气能源的推广。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