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毛乌素沙地的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利用沙生灌木生物资源,通过生物质能直燃发电技术发电,取得治沙、减排、富民、产业化发展等多赢效果,探索出一条值得重视并推广的沙区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新路。
先造两亩林,再用一吨材
最近,记者深入毛乌素沙地,对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进行了调研,还驱车对方圆近百公里的企业原料基地———沙柳种植基地、收购站点、加工运输等环节进行了采访,了解到这家规模为2×12兆瓦的生物热电厂,在“先造两亩林,再用一吨材”的思想指导下,两年间在沙区建起沙生灌木能源林基地,带动农牧民脱贫致富,还实现治理荒沙、增加绿色能源、减排创收、发展循环经济等多赢效果。
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投资小,效益好,技术首创。电厂投资2 .5亿元,灌木能源建设投入8000万元,在全球首家利用沙生灌木生物质能直燃发电技术,从锅炉、燃料输送系统到灰渣深加工设备均采用国产设备,工艺先进。2008年11月16日并网发电以来,虽然赶上金融危机,但电厂一直在满负荷运转,年发电2 .1亿度,相当于10万千瓦装机容量的风电厂同期的发电量,还能提供工业用热40万吨,在目前国内生物质热电厂中效益突出。
这家生物质热电厂是目前沙产业中惟一具有减碳排功能、碳捕捉条件,并形成碳汇的项目。电厂烟气排放的二氧化硫每立方米只有50m g,只相当于生物质电厂国家标准的1/8;每立方米氧化氮含量为25m g,只相当于国际标准的1/18。电厂的生物质能源林基地通过CD M (清洁发展机制)造林、再造林项目,获得国际碳交易收益。目前,企业造林可实现二氧化碳减排25万多吨,创造碳减排权收益2000多万元。
生态建设与新能源建设完美结合
值得重视的是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形成了一举多赢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企业将生态建设与国家新能源建设相结合,先行建设能源林基地,自觉承担起治沙造林的义务,使新能源产业效益直接转化为生态建设的持续动力,形成了“造林治沙-获得生物质-新能源发电获益-反哺沙区群众造林抚育-扩大生态建设和生物质能源产业规模”的产业良性循环模式,具备持续性的企业规模发展和规模治沙的动能。尤其是企业产业化治沙富民效果好。
目前,电厂已经治沙造林33万亩,拉动平茬抚育各类灌木80万亩,收购沙生灌木24万吨,直接使农牧民增收7000多万元,惠及5000多户,既治沙又治穷,将沙区生态恢复与农牧民的生活改善、生产转型以及企业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实现了人与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沙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大有可为
乌审旗旗委书记张平等人认为,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实现了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一笔资金办了绿色能源建设、生态建设、沙区扶贫致富、循环经济、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西部大开发、节能减排、经济社会发展等多件大事,为政府解除了不少困惑,综合效益显著,值得总结和推广。
据了解,生物质发电是目前世界上发展可再生能源的主要方式之一。截至2008年底,全球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达5000万千瓦,主要集中在北欧地区和美国。我国生物质电厂总装机容量有107万千瓦,但主要集中在江苏、山东、黑龙江、河南等地,以农作物秸秆发电居多。
我国沙化土地达174万平方公里,仅内蒙古可治理的沙地就有6亿亩,北方地区每年因沙害损失惨重,但过去治沙投入大,进展缓慢。
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董事长李京陆建议,如果国家鼓励和扶持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合作发展沙区生物质能源产业,产业化治沙,企业投资几百亿元建设装机300万千瓦规模的生物质热电厂,就能在毛乌素、科尔沁、浑善达克、呼伦贝尔等沙地形成6000多万亩的治理规模,年提供210亿度绿色电能和60万个劳动岗位,使农牧民年增收约60亿元,年减排二氧化碳可达2500万吨,滚动发展后效益更大。(记者吴国清)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