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关于“成都市垃圾填埋场”的系列报道引起参加四川省两会的代表委员极大关注
本报连续几天来对成都市垃圾填埋场的报道,引起四川省两会代表委员的极大关注。省人大代表、四川师范大学谢元鲁教授正着手提交建议,呼吁成都市加大垃圾分类工作力度,从源头上减少垃圾总量,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促进成都市建设“世界田园城市”。
垃圾分类:试点5年效果不佳
昨日下午,人民南路300多个果屑箱正在忙碌安装,黑色的箱体中间有一条红色分隔带,“可回收物”和“其它垃圾”标识以及内容分别贴在箱子外侧。“根据这两天反馈的情况看,大部分人仍然把它当做普通垃圾箱,还没有垃圾分类的意识。可回收垃圾箱内仍然被扔进果皮、纸屑甚至一些生活垃圾等。”成都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说,早在2005年,成都就已经推出了垃圾分类试点。当时成都曾在一些小区进行试点,并希望逐步推广垃圾分类收集。不过,由于市民意识不到位、收费办法单一等原因,成都和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一样,试点并没有总结出好的路子。
垃圾分类到底有多难?昨日下午2点,记者在天府广场南侧守候了10分钟,就发现3位市民都把果皮、塑料袋扔进了标注有“可回收”的垃圾箱里。“我也不知道果皮能不能回收啊!”市民刘羽说,垃圾箱上又没写什么是可以回收、什么不可以回收,再说
大家赶时间也不可能太注意。
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说,按分类标准的不同,垃圾可不可回收分有机物垃圾与无机物垃圾、生活垃圾与非生活垃圾、可降解垃圾与不可降解垃圾等。具体到实物,金属、玻璃、易拉罐、塑料袋、报纸等属于可回收垃圾,而剩饭剩菜、饭盒等就属于不可回收垃圾。和垃圾分类做得好的国家相比,成都主要存在几方面不足:一是在培养市民意识上,国外把垃圾分类方面的知识纳入中小学教育,从小培养垃圾分类的意识,而我们没有。二是在收费体系上,国外是按量收费,而且不同垃圾收费标准不一,有的甚至不收费。而成都是按户收费,一刀切。
同时,垃圾分类也要求政府投入更多资金,新建大批配套设施,如餐橱处理厂、可回收物分解中心、建渣处理场等。如果有了配套设施,有效实施垃圾分类处理,60%~70%的垃圾可实现再利用。
代表委员:从源头上减少垃圾总量
省人大代表、四川师范大学谢元鲁教授介绍,目前他正着手提交建议,呼吁成都市加大垃圾分类工作力度,从源头上减少垃圾总量,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促进成都市建设“世界田园城市”。
谢元鲁认为,垃圾分类后,既能有效利用垃圾中的再生资源,还能减少“绝对垃圾”的数量,降低整个社会垃圾处置的运营成本。当今“低碳生活”日益盛行,而“垃圾分类”能从源头上减少垃圾总量,理应属于“低碳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打造“世界田园城市”中,垃圾分类工作做得如何,也应该是一个重要评判标准。
谢元鲁说,成都市要避免“垃圾围城”的极端情况出现,从源头上控制垃圾产量,推行垃圾分类工作已势在必行。为此,他建议成都市首先要尽快确立垃圾分类标准,
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四大类;在此基础上,在试点地区设置“四色垃圾箱”,引导市民将垃圾分类。为保证试点效果,政府可出台一些具体措施,对按“四色标准”分类的用户,减免部分垃圾处置费用;不按“四色标准”分类的用户,收取较高的垃圾处置费用。
省政协常委冯家辉说,解决城市高速发展的“垃圾困境”,政府应赶快行动起来,进一步完善并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做好垃圾分类处置。
省政协委员王雅梅也认为,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政府应加大力度,从“引导市民分类”和确保“回收过程不混装”两个角度出发,做好垃圾分类工作。
专家观点:对垃圾分类进行立法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主任陈昌文教授认为,垃圾分类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是城市管理能力的直观体现”。
陈昌文说,垃圾分类的好处早已深入人心,国内很多城市都在尝试,但目前为止“效果并不乐观”。
“垃圾分类牵涉到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建设、环保、卫生、城管等多部门要齐抓共管,加强制度引导和制度规范,设置相对完备的奖惩制度,并细化到操作层面。”陈昌文还说,“在完善垃圾分类配套设施的基础上,政府要引导市民养成分类习惯,并考虑采用经济杠杆,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重点扶持分类回收利用企业,将目前垃圾终端处理环节节省下来的费用,转移支付到前端分类环节,用于购买垃圾分类服务。”
此外,云南、福建等省份已启动立法程序,对垃圾分类回收进行立法,“四川省、成都市也可借鉴这类做法,加大垃圾分类工作力度。” 记者阮长安王丹
相关链接
垃圾分类的“广州样本”
1月25日上午,广州举行了全面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启动仪式,市城管委向社会公布了生活垃圾分类的标准和操作办法。
根据生活垃圾来源、成分构成和目前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广州市垃圾分类容器将分为四种颜色,可回收物容器为蓝色、厨余垃圾容器为绿色、其他垃圾容器为灰色、有害垃圾容器为红色。据此办法,广州垃圾分类将按先培养分类习惯、后减量和资源化、再倡导低碳生活的程序推进,各区将各选一个街道,尽快试点分类。
广州市试点垃圾分类的小区,将推广垃圾分类按上述四类临时存放的方式。试点社区和分类的公司联合建立小型餐厨垃圾处理点,实现从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到分类处理的资源可回收模式的尝试。与此同时,广州今年将通过立法规定垃圾分类管理。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