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技术:中国肥料业科技创新的制高点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低碳技术:中国肥料业科技创新的制高点
2010年01月26日 16:29 来源:新华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如何采用新技术开发我国难以利用的低品位磷矿,如何扩充我国的有效磷资源库?如何在肥料生产中通过添加生物酶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并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近在北京召开的“生物酶活化剂及生物酶活化磷肥技术推介会”向中国的肥料业回答了这个问题。来自全

  国各地近百名肥料生产企业、经销企业的代表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土肥所、华南农业大学资环学院新肥料资源研究中心、郑州大学国家钙、镁、磷、复合肥技术研究推广中心的等科研院所的专家相聚一堂,共议中国肥料业科技创新的制高点。

  会议由中国磷肥工业协会、中国化学矿山协会主办,中国化工报社《农资导报》承办,北京中农瑞利源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华南农业大学资环学院新肥料资源研究中心协办。会议围绕低碳经济时代肥料科技创新制高点,应用中低品位磷矿研究无酸促释磷肥,高效磷铵和高效钙镁磷肥的研发与应用生物酶活化剂及生物酶活化磷肥的研发与应用等对磷资源高效利用(矿,肥)及低碳技术进行研讨,就生物酶活化剂的销售模式、如何与生产厂家如合作生产生物酶活化磷肥及市场运作进行探讨。北京中农瑞利源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国农业科学院德州实验站、华南农业大学新肥料资源研究中心、国家钙、镁、磷、复合肥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四家单位共同成立了中国首家肥料低碳技术研发中心。

  据悉,生物酶活化剂是经北京中农瑞利源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华南农业大学新肥料资源研究中心联合开发的--生物酶高科技产品??生物酶活化剂,是在生物酶解磷菌的基础上,又加入了促进磷分解的活性有机物。生物酶活化剂与磷矿粉均匀混合后即为生物酶活化磷肥,生物酶活化剂能代替硫酸生产磷肥,从而节酸,降低了能耗,与普通磷肥的生产相比简化了生产过程,是一种新型的低碳产品;并且还能充分利用中低品位的磷矿。

  专家介绍,用生物酶活化剂生产的生物酶活化磷肥与普通磷肥相比,能有效减缓或逆转 磷与土壤中的钙、铝、铁等发生沉淀反应,避免土壤P浓度大起大落的波动,在植物生长期内维持P的供求平衡,从而提高其利用率,避免普通磷肥过多的游离酸板结农田。通过采用该技术可以用现有技术难以利用的中低品位磷矿(27%-18%P2O5)作原料,因而可以大大扩充我国的有效磷资源库。不仅如此,还可以用于现有各种磷肥(如磷铵、过磷酸钙、钙镁磷肥),其利用率大幅度提高,一般可节肥20%,高者达30%而肥效不减。与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等传统磷肥相比,活化磷肥肥效高而成本大大降低,降幅达80-280元/吨 。

  华南农业大学资环学院新肥料资源研究中心廖宗文教授指出,经过华南农业大学资环学院新肥料资源研究中心科研人员的持续研发和连续攻关,并通过多地区大田试验,“新型活化磷肥生产可行性技术”由北京中农瑞利源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监制,山东禹城瑞利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目前全面推向市场。在磷铵生产过程中加入控释材料进行改性,可实现一步法生产控释磷铵,能显著减少土壤对磷的固定和氮的损失,明显提高利用率和延长肥效。生产成本比普通磷铵低300元/t,是传统磷铵的升级换代的产品。多种大田作物试验表明,等重量施肥条件下,控释磷铵比普通磷铵肥效高,作物增产达15%。

  另外,活化技术突破了国内外的经典技术框架,在常温常压的温度条件下即可生产活化磷肥,这与目前国内外通用的强酸、高温煅烧等激烈反应条件有很大区别。它既可免除强酸、高温煅烧的高能(碳)耗物耗,又可获得适度、均衡的水溶性,无需的对过高的水溶性进行缓释处理,因而可以减少对环境污染而提高利用率。所以说,活化态肥料不仅在生产环节具有节碳效果,而且在使用环节也有节碳环保效果。

  中国磷肥工业协会理事长武希彦在讲话中表示,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近几年来,中国磷肥产量迅速增长,与此同时,磷肥生产技术装备的国产化、大型化和创新步伐也在加快。采矿、胶磷矿精选富集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生物酶活化剂及生物酶活化磷肥技术的研制成功,顺应了全球性的低碳经济需求,也成为肥料企业生产技术创新的制高点。,采用活化酶技术对普及推广扩充我国的有效磷资源库,提高磷肥企业参与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竞争能力有重要意义。新型活化磷肥生产可行性技术和生物酶活化剂生产技术生产的活化磷肥,具有节酸,降低了能耗,还能充分利用中低品位的磷矿,与普通磷肥的生产相比简化了生产过程,是一种新型的低碳产品,希望中国磷肥企业加强与科研院的合作,让新技术为中国磷肥节能增效和参与国际竞争做出更大贡献。 (记者 姚润丰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