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6000吨无法处理 广州全面推进垃圾分类收集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每日6000吨无法处理 广州全面推进垃圾分类收集
2010年01月20日 10:53 来源:南方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兴丰垃圾场一期今年8月将封山,李坑二期到明年3月才能建成,但届时广州仍将面临每日有6000吨垃圾无法处理的窘境。昨天下午,广州市城管委成立后首次年终总结暨部署工作大会召开,广州市城管委主任李廷贵在会上表示,市城管委今年将全面推进垃圾分类收集工作。

  去年处理生活垃圾逾329万吨

  李廷贵在会上介绍,2009年广州旧城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基本完成,全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总量329.87万吨,其中无害化处理量297.42万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约为90.16%,无害化处理粪便18.4万吨,处理各类死禽畜和变质肉类1900吨,利用生活垃圾发电1.116亿度。此外,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稳步推进,全市开展了以“关爱地球,节约资源,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为主题的生活垃圾分类全民行动活动,在部分小区、学校、公共场所、主干道进行了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创建了36所垃圾分类示范学校、560所绿色学校、14个示范社区、109个绿色社区。

  此外,《广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细则》的立法工作已于2009年年底启动,《广州市控制吸烟条例》目前已经进入市人大常委会二审阶段,《广州市户外广告管理设置办法》、《广州市建筑废弃物处置管理条例》也已完成起草,上报市法制办审议。在改进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方面,“数字城管”建设逐步完善,区域式联动管理方式正式推广,广佛城管同城化合作也进入实操阶段。

  拟设临时摆卖区常务副市长反对

  李廷贵指出,在建筑垃圾运输排放专项整治方面,将派出监督员对出泥工地进行24小时监管。同时,建立运输处置费政府指导价,运输联单卸点付费和平装密闭运输机制,并协同交警、交通、建设部门严查严处违规出泥车辆,力争今年10月底以前确保85%以上的“泥头车”依法营运,再用1—2年时间形成规范的“泥头车”营运市场。

  此外,今年市城管委将在有条件的区域内,通过合理设置一些过渡性临时早市、夜市、便民农贸经营场所、小型专业服务的摆卖摊区等,引导无证摊贩入场入市经营。同时,逐步研究制订全市临时摆卖摊区规范设置工作方案,并争取将规范合理设置临时摆卖工作上升为政府规范性文件。

  与市城管委的计划不同,广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苏泽群昨日在会上明确表示,不主张开辟专门区域容纳无证摊贩。苏泽群表示,无证摊贩不交税、不接受卫生管理,设置专门区域容纳他们,对守法经营的商贩就是不公平。苏泽群表示,老城区内本来就没有多余空地,不需要到处找地来设置这类区域。

  全市日产垃圾1.2万吨

  在会上,李廷贵举出一串数字。他介绍,目前广州全市日产垃圾1.2万吨,其中老6区日产垃圾9000吨。李坑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日处理能力为1000吨,其余8000吨由兴丰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处理,但到今年8月,兴丰一期将封山,而到2011年3月建成的李坑二期日处理能力也只有2000吨,届时广州仍面临每日有6000吨垃圾无法处理的窘境。“垃圾围城”的危机已经逐步展现。

  对此,李廷贵表示,今年市城管委将全面推进垃圾分类收集工作,加快拟定出台全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实施方案,推动学校、社区和机团单位的垃圾分类,努力建设“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垃圾循环利用模式,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市城管委将着力构建“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逐步建立“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市场化运作、法制化规范”的运行管理机制。

  据悉,市城管委将于3月份组织召开全市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动员大会,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力争全市中心城区2011年基本实现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并用10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市基本建立完善的生活垃圾分类运行、处理管理体系。李廷贵透露,市城管委将充分利用公共信息平台,开展大规模的、持续深入的社会宣传动员,使生活垃圾分类全民行动家喻户晓。各级政府负责本辖区的宣传推广,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到2012年使全社会垃圾分类知晓率达95%以上,市民参与率达到90%以上。

  苏泽群在总结时提出,目前餐厨垃圾占垃圾总数近50%,“如果有本事把这部分分出来,起码减量40%”。目前广州的垃圾处理是烧是埋,还在进行专家论证,苏泽群表示,今后广州在处理大型项目时,不应只参考个别专家的意见,而可按法定程序组建专家组,由专家组进行系统论证。(记者亓欣欣 讯员城管委穗城管)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