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空气席卷申城,上海入冬以来极端最低气温昨天刷新——徐家汇最低气温-3.7℃,青浦最低气温-7.5℃。
本市冬季用电负荷创新高,1月13日晚6时45分,达2034.5万千瓦;华东电网昨最高负荷1.324亿千瓦,也创历史新高。
全市发电机组状态良好,最高出力1645万千瓦,创历史新高。
电力部门昨天对闵行、松江、青浦等区的1763户工业企业限电75分钟,共30万千瓦时。
电网平安度峰,电煤居功至伟。发电机组如果缺了煤炭,恰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上海不产煤,却一刻也离不开煤。
近日,记者走近这个貌不惊人的“幕后英雄”——从遥远北方煤矿里的黑疙瘩,到上海火力发电厂的主要原料,它们经历了怎样的长途跋涉?
1月13日下午2时,金山区漕泾镇,漕泾电厂货运码头。冬日的午后,阳光明媚得有些刺眼,却依然难挡海边的凛冽寒风。3.5万吨级货运海轮“安平2号”静静停泊在岸边,等待卸货。
煤炭是船上的唯一货物,专供火力发电厂使用,更准确地说,它们被称为“电煤”。这些不起眼的家伙能否及时送到,事关发电厂的正常运行,更关乎全市的电力供应。
天寒地冻 带病寻煤
“安平2号”的这批电煤,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多家煤矿。不远千里把它们请来的,是上海电力燃料有限公司。
“目前,上海平均每天发电总量1500万千瓦时,其中八成来自火力发电。我们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为本市近10家火力发电厂采购电煤,约占全市电煤总需求量的1/3。”上海电力燃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姚惠琴的话,得换个思路理解——他们一旦停止工作,上海本土的火力发电量将骤减1/3,可能波及的企业和家庭,多到难以想象。
对姚惠琴和她的同事而言,每年至少要采购电煤1300万吨。主要货源在内蒙古等北方煤矿,都经水路运到上海,除了少数走长江航道,超过九成由海运承担。
天寒地冻时,寻煤之路格外艰辛。
去年12月,经营部经理朱琦在母亲病重住院时,远赴内蒙古,走访汇能、西蒙等7家煤矿,落实30万吨优质神木煤炭资源;入冬以来,总经理赵龙弟带领几名业务骨干,冒着低于-20℃的严寒,多次到内蒙古出差,反复与当地煤矿洽谈,落实电煤供应;姚惠琴和年近退休的冯本骏,不久前都动过大手术,术后不到一个月,两人不约而同地走下病床,北上寻煤。
为了运煤 常常出差
除了到内蒙古落实煤源,姚惠琴更常去的,是港口。
找到合作煤矿,只是第一步。随后,必须确保电煤及时装车,运到秦皇岛港、天津港、京唐港、黄骅港等北方主要港口,再护送它们马上登船,来上海。
程序看似简单,操作难度却不小,尤其是这个冬天。我国北方不少地区早在金秋十月便大雪纷飞,气温骤降。元旦过后,强降雪再袭北方,上海也频遭强冷空气。
姚惠琴特怕冷——她怕上海降温,许多家庭提早开空调取暖,全市用电负荷和电煤需求量陡增;她更怕北方冷,影响电煤运送。
但麻烦的是,上海暴冷时,北方港口更冷,还常伴有大风和迷雾,这是海轮最害怕的。姚惠琴回忆,去年11月,浓雾多达11天,许多船只被困港口,最严重时,秦皇岛港滞留近270艘货船。“我们既要祈求老天保佑,又要不断跑腿、磨嘴皮子。”她常常刚和煤矿谈妥,尽量把煤炭送到滞留期较短的港口;转身就要赶到港口,协调货轮靠泊装运,尽快发船。出差是常态,一个月倒有一半时间在北方港口吹海风。
“我们对口的发电厂,每天共耗煤4万多吨,一个月前,总库存不到40万吨,只够用一星期。”7天,是电煤库存的生命线。因为从北方港口往返上海,约6天,还得加上装卸货时间,“错过一个周期,就可能耽误7天。”
为煤护航 劈波斩浪
货轮缓缓驶出港口,护航任务移交给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中海集团是运输电煤的主力,占据全市电煤运输量的90%以上。其实,船员们早在开船前就忙开了。
“冰冻严寒、狂风迷雾,给航行带来很大隐患,必须加强对船舶设备的检修和养护。”中海集团运输部副总经理金义松介绍,1月4日上午,华德轮停泊黄骅港,船员们头顶暴雪,身裹棉衣,奋战3个多小时,修复货舱盖;同一天,秦皇岛港外锚地,“玉龙山”轮船员在寒风中抢修开舱马达,从傍晚忙到次日凌晨,终于解决机械故障;第二天,“安平2号”在天津港外抛锚,甲板积雪厚1米,气温接近-20℃,近30名船员合力扫雪,保证当晚顺利靠泊装货。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