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法制日报》14日报道,国家发改委13日表示,价格听证会制度实施以来,有关社会议论的增多,表明这一制度还存在很多问题。为此政府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公开透明度,便于社会监督。
国家发改委认为,最关键的问题是听证会有关材料的公开。一是除了把有关材料公布给听证会参加人外,听证会消费者参加人的遴选,事先向社会广泛公告;二是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外,企业的运营情况、财务报告、成本数据等情况,政府成本监审的有关资料和定价文件等,都要向社会公开;三是通过现场直播、网络直播等方式,在更大范围内将听证事项公开。这是去年年末以来,国家发改委回应各地价格听证会质疑的第六次发文,从第一次到第六次,从澄清代表身份到邀请专家解读,这次发文承认了以往听证制度有问题,并对将来听证制度提出了要求。
去年年末哈尔滨市水价听证会风波已经平息,水价也如期上涨了,但是留在人们心中的阴影难以抹去。当时公众的疑点集中在消费者代表身份的真伪、水价测算数据是否真实可靠、消费者代表是否能够充分表达意见三个方面。迟来的“三公开”好像就是为“三个质疑”量身定做的。大胆设想一下,倘若早些时候出台上述要求,并且哈尔滨水价听证会严格执行的话,涨价的结果也许不会改变,但公众的疑虑和媒体的质疑会大大减少,政府部门的公信力也不会受到损害。
回头看看听证会的功能。中国目前有三大类听证,一是1996年建立的行政处罚听证,二是1997年建立的价格决策听证,三是2000年建立的立法听证。三种听证中以价格决策听证最为直接涉及民众切身利益。价格听证会是对政府制定价格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论证的“论证会”,即听证会上发表的各种意见对政府制定价格起参考作用,主要目的是提高政府定价的科学性、合理性。一旦价格听证会程序设置有漏洞、而这些漏洞又被不负责任的部门钻来钻去,“听涨”的议程早已设计,消费者“被代表”,反对声音也被屏蔽,一切都玩“模糊数学”,那么听证会就是走形式,就是涨价的遮羞布。出现这样的状况,公众和媒体怎么会看不出问题、抓不住把柄?最终折损的是政府的公信力。
应运而生的“三公开”打磨了听证会的细节,完善了听证会程序,本质上推动了听证会的程序正义。程序正义必须贯穿听证会的全过程,才能实现价格听证会的最终正义。(徐明辉)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