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在官网上载文5篇为听证会正名,首先要对国家发改委这一罕见举动表示赞赏。在一边倒的指责声下,国家发改委并没有“你说你的,我干我的”,而是积极介入到有关听证会的讨论中,姿态起码很受用。
听证会已成为民意的靶子。在郑州天然气价格听证会上,有代表高举“反对涨价”的牌子;在哈尔滨水价听证会上,一位代表因得不到发言机会而向主持人掷矿泉水瓶;在济南水价听证会上,一位代表被镜头捕捉到正在打瞌睡;在福州水价听证会上,消费者代表的身份则对外保密。种种乱象让听证会“声名狼藉”。
对此,国家发改委的文章显然做到了有的放矢,针对当前公众对于听证会的几大疑问,比如逢听必涨、民意被代表、作秀说、猫腻说等一一做出解答,不厌其烦。不过,回应得殷不殷勤是一回事,回应得是否让人信服则是另一回事。尽管国家发改委强调听证会还是发挥着重要作用的,但公众却已经认定听证会全然不是一个反映民意的会议,而更类似一个消息通气会,最多不过是让与会的人在几种涨价方案中“两害相权取其轻”。
国家发改委倒也在文中指出,2008年修订的《政府定价听证办法》早已明确将“听证会代表”修改为“听证会参加人”,也就是说听证会不是请你来拍板的,而是重在参与。可即便是“参与”这个最低要求,居然也被百般折磨。
首先是程序问题。对于公共事务来说,程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程序可以操纵结果,不同的程序设置、走向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果,而听证会恰恰是在这一点最为公众所诟病。比如水价听证会要求公众具备一定的水务知识,这就属于故意刁难,将听证会人为地变成了专家会,种种门槛限制让真正想说话的人在听证会上失声。
各地政府同样也没有给听证会提供很好的服务。在天然气、水资源定价这样的专业问题上,公众基本是两眼一抹黑,而政府的工作就是要解决这样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或通过公示、或勒令垄断企业列出成本明细。公众承认我国资源产品价格过低,但调高之后是否用于公共事业,还是给相关垄断部门的员工涨工资,这是他们所急切想弄清楚的。但从目前各地听证会的情况来看,政府显然在这方面作为有限。
更糟的是,虽然国家发改委挺着急听证会的名声,但各地却已经不把其当回事了,即使疏忽中弄出几个蹩脚演员坏了场子也不在乎,你能把我怎么样?反正托词现成的,无非是新鲜事物,出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很正常。而老百姓也琢磨出是怎么回事了,特地请上一天假去为自己的切身利益“鼓与呼”,结果却是不受待见的花瓶。可这当花瓶也是有成本的,因此有些听证会出现应者寥寥的情况也就不奇怪了。
听证会是个好东西,可以在不同利益冲突之间发挥“减压阀”的作用,但短短几年就在公众心中威信扫地,不能不说是个“杯具”(2009年度网络热词,意为“悲剧”)。如何给听证会正名,不是靠苦口婆心地说,而是需要真正对粗线条的听证会制度进行改革,不仅是对细枝末节的修补,更是大刀阔斧的修改。(韩哲)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