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国内多家城市相继召开调整水价的听证会,引起社会各方高度关注。人们除了关心价格调整外,还对听证会的方案设计、人员选择、程序规范等提出了不少意见。国家发改委近日对此作出公开回应,“如果政府有关部门真想作秀,岂会让这些‘蹩脚’的‘演员’来砸‘牌子’?”听证会屡次曝出问题,恰恰反映了听证会并非“作秀”。(1月7日《工人日报》)
本着善意的理解,我希望目前的各听证会确实用意良苦,并非为了“作秀”。但是,听证会的最大问题,我认为恐怕还不是“作秀”。
我们知道,一种收费,如果是关起门来定价,价格政策的执行就会遇到极大阻力;而如果是经过公共论证的话,阻力也许会减少许多,但也不一定令人信服。我想重复一个被人反复提到的问题:现在的各种听证会,是听证?还是论证?这是比“作秀”问题更值得回应的。
我国目前的听证所见最多的,也是与百姓利益息息相关的,当然还是价格听证。它们多属行政事业性收费的类别,而其中尤以资源性收费更为人关注,如水、电收费等等。市场经济时代,产品价格多由市场机制决定,但公共产品多不在此列,其需要政府、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提供,也需由其来拟定收费标准。公共产品虽不以赢利为目的,但并不意味着人们就能自觉承受其价格。公共产品的供、需是市场难以起作用的,因而需要公共决策以及引入公共讨论的形式,使其价格获得市场意义之外的合法性。听证会的目的正在于此。
事实上,如果听证会做到位了,价格决策就会令人信服,决策具备合法性,具备执行力。听证会后,你可能仍然认为价格过高,但这个价格是经过你同意了的,你至少是同意达成妥协了。但是,由于目前的价格听证会多由听证对象的上级政府主管部门出面组织,而在一些地方,鉴于政府部门与收费单位的利益关系,目前的听证会事实上没有一个中立的裁判。程序公开、决策固然透明,但却是基于论证会意义上的公开、透明。论证不同于讨论的地方在于,后者需要各方利益、意见博弈并达成妥协,而前者可以确保一方利益在先,让所有的讨论以此为前提。
不少现实语境中的论证会,虽然同样可以做到透明、公开,但这些仍然是主办方提供的透明、公开。而如果没有利益对等博弈,各方的信息就难以被充分挖掘,只能依靠某一方来提供。它无论提供多少,你都未必相信是最充分的信息,你仍然是等待着被说服。就以产品成本来说,其就常常面临着“价格的内部消化”等类似提问。这种提问之所以点到要害,是因为不少公共产品被出具的成本虽然客观,但没有激励机制使产品成本自行缩减,因而冗余成本很容易转嫁给消费者。除了严格的听证会,价格博弈在哪里?难道消费者也可以对公共产品用脚投票不成?
谨防听证会变成论证会,应是比“作秀”问题更值得担忧的。如果是变成了论证会,即便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表态,“价格听证会不仅要继续开,还要开得更好、更公开、更透明”,那也不会让人太乐观。 (肖畅)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