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象"博弈胶着依旧 电煤涨价噬电企600亿利润——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龙象"博弈胶着依旧 电煤涨价噬电企600亿利润
2010年01月07日 08:54 来源:国际金融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日前,煤电供需衔接会正如火如荼开着,不过好消息不多,坏消息接踵而至。

  据中国煤炭市场网最新统计,截至1月4日上午8时,2010年全国煤炭产运需衔接初步汇总的合同采购量达到3.0696亿吨。铁路预留运力配置意向框架设定目标为9.06亿吨,目前来看,仅仅完成了1/3,而签约的多数也都是地方电力企业。剩下的2/3采购量仍悬而未决,不难看出,新年伊始,煤、电巨头围绕价格问题,再次进入了谈判的胶着状态。

  煤价高涨动力十足

  1月6日,中国神华、大同煤业等电煤企业早盘一路上涨,其中大同煤业的股价一度上涨近5%,虽然午盘后大盘走低,煤炭股的走势也受到影响,但煤炭股价走势依然强于大盘。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入冬以来煤炭价格的持续上涨。特别近来北方强寒潮的席卷,各地电煤供应再度紧张,煤价有再度冲高的趋势。数据显示,去年底以来,秦皇岛港大同优混、山西优混平仓价分别为825元/吨、780元/吨,较去年12月初上涨90-105元。在国际煤价方面,动力煤价格也以上涨为主,去年12月24日,澳大利亚BJ现货动力煤价格为85.59美元/吨,较当月月初上涨4.6美元。有观点认为,今年电煤签约价要上涨8%-10%,将达到800元-900元/吨。

  参照上述价格,按照全国15亿吨电煤交易量粗略计算,2010年合同煤价上涨将侵蚀电力企业约600亿元的利润。今年上半年,电企亏损基本成定局。

  短期来看,北方持续降温影响,电煤旺盛需求还将延续两个月,其价格涨势不减。长期来看,山西、内蒙等地煤炭资源整合,煤炭供应可能趋紧,而电企电煤库存现在已下降到历史新低,补充动力十足。与此同时,目前种种迹象显示,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已有持续转好的稳定性,随之而来的,是通胀压力越来越明显,这奠定了煤炭价格高涨的主基调。因此,上半年煤炭价格高位运行似成定局。

  相比煤企的价格高涨,经营形势喜人,电企却难以获得实质性利好。历史经验表明,以往每次销售电价的调整周期都在1年左右,最新一次的电价调整是在2009年11月份,因此,今年上半年难以再次上调。

  并且电价的调整,发电企业得到的实惠十分有限。“电价上调2.8分,我们只获得了0.1分好处。”一发电企业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诉苦称,电价调整的绝大部分利益都被电网拿去,发电企业的日子依然难过。

  煤企整合胜利在即

  今年煤企的好事真是接连不断,一方面煤价接连上涨,带给企业稳定而又丰厚的利润;另一方面,煤企横向整合战略胜利在即。最新消息表明,备受关注的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全省矿井数由2600座减少至1053座,企业主体由2200多家减少到130家,形成4个年生产能力亿吨级的特大型煤炭集团、3个年生产能力5000万吨级以上的大型煤炭集团。

  在山西宣告煤企重组强势收官的同时,其他一些省份,如内蒙、河南、陕西等地也将效仿山西,将对本地煤企进行整合。

  不难看出,整合以后,煤企联合垄断格局已经形成,煤炭价格下跌将更具刚性。与下游相关产业的关系,煤炭将变得更加主动,甚至可能对下游产业形成控制之势。

  电企被迫加快整合

  与煤企风光所不同的,近几年电企始终处于盈亏交错的风雨飘摇之中。而随着煤炭企业的日益强势,电企越来越感受到来自煤企、电网企业的压力,而当政府这最后一层保护网被剥去以后,电企的日子变得愈加艰难。与此同时,电企苦苦盼望的市场化改革,其步伐远不如煤企整合的速度快,远水难解近渴。

  为了不“坐以待毙”,电企也开始加快横向整合。继华能集团重组粤电集团、中电投集团收购贵州金元集团、国电电力收购宁夏英力特集团、大唐发电收购渝能集团等系列收购之后,今年年初,华能国际斥巨资86亿元狂揽山东电力集团各地资产。

  电企横向整合,一方面是为了调整产业结构,向水力、风力等新能源发电转移;一方面是为了应对电网改制后,来自电网企业的压力。最重要的是,电企迫不及待地整合,是为了提高与煤企博弈的实力。

  消费者最后买单

  可以预见,不远的将来,中国煤、电企业间将形成“龙”与“象”的“国家队”之间博弈的局面。毫无疑问,这将是两大巨头之间的利益碰撞。一旦政府定价那层保护纸被捅破之后,我们将看到的可能是所谓的“煤电永久联动”。这也意味着,煤、电企业都将浩浩荡荡加入中石油、中石化的垄断行列,今后无论电价、煤价还是油价、气价,都拥有着无限向上的动力。

  虽然前不久电力调价主要针对工、商业用电涨价,然而,煤电博弈的最后结果是,消费者将成为最后的买单者。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