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09年,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等词语不绝于耳,成了这一年的“关键词”,而“气候变化”在国际上或许是关键中的关键,因为这些词都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
无论是在富裕的欧洲小国,还是在贫困的非洲大陆,无论是在喧嚣的城市,还是在安静的北极,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让每个人都有所感触。在瑞士,冰川正在不断消融;在非洲,频繁的洪涝灾害不仅冲垮了南部非洲国家的基础设施,而且摧毁了多年来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在香港,世界气象组织刚刚公布,2009年可能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10个年份之一;在北极,北极熊面临着无家可归的危险……
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所有人都在对自己的生存产生威胁;同时,人类也在为应对气候变化付出努力。一系列有关气候变化的高层会议相继召开,12月在哥本哈根举行的气候变化大会更被称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会议”;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人们希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能达到最大可能的平衡,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
2009年,我们仍在努力;2010年,我们任重道远。
气候变化难题悬而未决
按照2007年在巴厘岛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确立的“巴厘路线图”,在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国际社会应就2012年后如何应对气候变化达成新协议。因此,2009年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年。
7月8日,八国集团峰会召开,气候变化问题是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八国集团成员发表声明称,八国愿意同所有国家一道,到2050年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减少50%,并以工业化前的水平为基准,将全球温度的升幅控制在2℃内。
9月2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召开,目的在于推动国际社会在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有效协议。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了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讲话,并表示中国将在2020年前大幅度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向世界展示出了应对全球变暖的决心。
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11月17日,“气候门”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当天,黑客入侵了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的计算机,盗载了多位气象学家的上千封电子邮件和3000多份有关气候变化的文件并公布。这些邮件和文件显示,一些科学家操纵数据,人类行为造成全球变暖的证据并不充分。但这起事件并没有阻止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和脚步。
为了使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取得成果,从4月到11月,联合国在2009年先后组织了5次气候变化谈判,分别在波恩、曼谷和巴塞罗那等城市举行。来自100多个国家的代表参与了谈判,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但实质性问题并没有取得进展。
12月7日~18日,来自全球190多个国家的上万名代表齐聚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经历了激烈辩论和艰苦谈判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达成了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